10 我们当地的风俗 第三课时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统编版.docx
10我们当地的风俗第三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统编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10我们当地的风俗第三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统编版
设计意图
本课时围绕“我们当地的风俗”这一主题,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并尊重家乡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通过活动探究,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感悟,增强文化自信,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奠定基础。
核心素养目标
1.文化理解:通过学习当地风俗,培养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增强文化认同感。
2.思辨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风俗习惯的内涵和价值,提高思辨能力。
3.实践能力:通过参与风俗活动,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动手操作和团队协作精神。
4.情感态度: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增强社会责任感。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了解家乡传统风俗的历史渊源和现实意义。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风俗习惯中的文化内涵。
难点:
1.将抽象的文化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理解风俗习惯背后的文化价值。
2.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表达个人见解的能力。
解决办法:
1.通过历史故事、图片展示等形式,将文化知识具体化,帮助学生建立直观印象。
2.设计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在互动中深化理解,激发探究兴趣。
3.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分享对风俗习惯的理解和感受,培养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系统讲解家乡风俗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引导学生理解风俗习惯的重要性。
2.讨论法:组织学生围绕特定风俗习惯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3.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模拟真实场景,体验风俗习惯的实践过程。
教学手段:
1.多媒体展示: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直观呈现风俗习惯的多样性和趣味性。
2.教学软件互动:使用教学软件进行互动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参与度。
3.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观民俗活动,亲身感受家乡风俗的魅力,增强教学效果。
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
详细内容:课堂开始,教师播放一段关于家乡风景和民俗的短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你们在视频中看到了哪些家乡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背后有什么故事?”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我们当地的风俗”。
2.新课讲授
(1)讲解家乡风俗的历史渊源:教师通过讲述家乡的历史故事,让学生了解当地风俗的形成过程和演变,用时约5分钟。
(2)分析风俗习惯的文化内涵: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家乡风俗习惯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如传统美德、地域特色等,用时约10分钟。
(3)介绍家乡特色民俗活动:教师结合图片、视频等形式,介绍家乡的特色民俗活动,如庙会、节庆等,用时约10分钟。
3.实践活动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取一种家乡风俗习惯进行深入研究,包括其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现实意义。用时约15分钟。
(2)角色扮演:每组学生根据所选风俗习惯,进行角色扮演,展示其具体实践过程。用时约10分钟。
(3)分享交流:各小组分享研究成果,其他学生进行点评和补充。用时约10分钟。
4.学生小组讨论
(1)举例回答:学生讨论家乡风俗习惯的历史渊源,如“春节放鞭炮的习俗起源于古代驱邪避灾的信仰。”
(2)举例回答:学生讨论风俗习惯的文化内涵,如“婚嫁习俗中的‘六礼’体现了儒家礼仪文化。”
(3)举例回答:学生讨论家乡特色民俗活动的现实意义,如“庙会活动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5.总结回顾
内容: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家乡风俗习惯的重要性和文化价值,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和传承家乡文化。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用时约5分钟。
总用时:45分钟
学生学习效果
1.文化认知能力提升:学生能够识别并描述家乡的几种传统风俗习惯,了解其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增强了对家乡文化的认知。
2.分析评价能力增强:学生在讨论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风俗习惯的价值和意义,评价其对社会的影响,提高了分析评价能力。
3.创新实践能力提高: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设计并参与角色扮演,展现了创新实践能力。
4.沟通表达能力改善:在小组讨论和分享环节,学生需要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沟通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5.文化传承意识增强:通过学习家乡的风俗习惯,学生对自己的文化有了更深的认同感,增强了文化传承意识,愿意为保护和弘扬家乡文化贡献力量。
6.情感态度价值观塑造:学生在了解家乡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