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我们当地的风俗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统编版.docx
10我们当地的风俗第一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统编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设计意图
嗨,同学们!今天咱们要来探索一下我们当地的独特风俗。这节课,咱们将走进课本《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的“10我们当地的风俗”这一章节。这不仅仅是为了学习知识,更是为了让我们更加了解和热爱我们的家乡。想象一下,当我们走进课堂,一起分享家乡的节日、习俗和美食,那该是多么温馨和有趣的事情啊!??咱们要做的,就是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激发大家对家乡的热爱,培养我们的文化自信。??让我们一起期待吧!??
核心素养目标
1.文化理解:深入了解我国地方风俗,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社会参与:学会在小组合作中分享交流,提高沟通协作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3.思辨能力:通过对比分析,培养学生对家乡风俗的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
4.创新实践:鼓励学生结合实际,创新表达方式,将家乡风俗以新颖的形式展现出来。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明确地方风俗的定义和特点。
-识别并举例介绍我们当地具有代表性的风俗习惯。
-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直观展示当地风俗的庆祝活动。
2.教学难点:
-理解地方风俗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深入探讨地方风俗与地域文化、民族精神之间的关系。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家乡风俗进行创新性表达和传承的意识。例如,在讲解地方节日时,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节日的起源和象征意义,如端午节赛龙舟的传统与爱国主义精神的关联。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人手一册《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教材。
2.辅助材料:收集与当地风俗相关的图片、图表和视频,如传统节日庆祝活动的视频片段、节日特色食品的图片等。
3.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准备白板或投影仪展示图片和视频,确保教室环境整洁,便于学生集中注意力。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一个充满趣味和知识的课堂,那就是《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的“10我们当地的风俗”。你们知道吗?我们的家乡有着丰富多彩的风俗习惯,它们就像是一幅幅生动的画卷,记录着我们的历史和文化。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揭开这些风俗的神秘面纱吧!??
【新课导入】
1.**提问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家乡有哪些传统节日吗?
-你们最喜欢的节日是哪一个?为什么?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忆和分享,激发学生对家乡风俗的兴趣。
2.**展示图片**:
-展示一些家乡节日的图片,如春节的舞龙舞狮、端午节的赛龙舟等。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描述图片内容,并分享自己的感受。
【新课讲授】
1.**地方风俗的定义和特点**:
-介绍地方风俗的定义,强调其地域性和民族性。
-分析地方风俗的特点,如节日庆典、民间艺术、传统习俗等。
2.**家乡风俗的介绍**:
-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收集家乡的风俗资料,如节日、传统美食、民间故事等。
-每组选派代表进行分享,全班同学共同讨论和补充。
3.**风俗背后的文化内涵**:
-分析家乡风俗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如节日的历史起源、民间信仰、道德观念等。
-通过案例分析,如春节的团圆、端午节的驱邪等,让学生理解风俗背后的文化意义。
4.**地方风俗与地域文化的关系**:
-讨论地方风俗与地域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如地理环境、历史变迁等。
-通过实例说明,如云南的泼水节与热带气候的关系。
【课堂活动】
1.**小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你认为家乡的风俗有哪些独特之处?
-如何传承和发扬我们家乡的风俗?
-小组内分享讨论成果,全班进行交流。
2.**角色扮演**:
-让学生选择一个家乡的风俗,进行角色扮演,如扮演节日庆典中的角色。
-角色扮演结束后,全班同学进行评价和总结。
【总结与反思】
1.**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回顾地方风俗的定义、特点、文化内涵以及与地域文化的关系。
-强调家乡风俗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需要我们传承和发扬。
2.**布置作业**:
-让学生回家后,与家人一起收集家乡的风俗资料,撰写一篇关于家乡风俗的短文。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和体验家乡的风俗,增强对家乡的热爱。
【教学评价】
1.**课堂表现**: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发言积极性以及合作能力。
2.**作业完成情况**:
-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质量,了解他们对家乡风俗的理解和认识。
拓展与延伸
1.**拓展阅读材料**:
-《中国风俗大观》:这本书详细介绍了中国各地的传统风俗,包括节日庆典、民间艺术、传统习俗等,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
-《家乡的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