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我们当地的风俗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统编版.docx
10我们当地的风俗(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统编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设计意图
本节课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风俗,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到风俗习惯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1.文化传承与理解:培养学生了解和尊重我国传统风俗习惯,增强文化自信,认识到风俗习惯在民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2.审美感知:引导学生欣赏民间艺术,提高审美鉴赏能力,感受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3.社会实践:鼓励学生参与民俗活动,培养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4.道德修养:教育学生学会尊重他人习俗,树立正确价值观,提高道德素质。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正处于小学阶段的中高年级,他们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心,对新事物有着较强的探索欲望。在知识方面,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化基础,对民间风俗有一定的认知,但往往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的了解。在能力方面,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表达能力等都在逐步提升,但还需教师引导和启发。在素质方面,学生的集体意识、社会责任感逐渐增强,但自律性和耐心仍有待提高。
在行为习惯上,四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较高,但有时会显得注意力不集中。他们对本节课的内容感兴趣,但由于年龄特点,可能会对复杂的文化背景理解不够深入。此外,学生在家庭和社会中接触到的风俗习惯不尽相同,这为课堂讨论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但也可能带来文化差异的冲突。
综合来看,四年级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和行为习惯方面都有一定的潜力,但同时也存在一些挑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贴近学生生活、易于理解的课程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体验和感悟民间风俗的魅力。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实物教具(如民间工艺品、传统服饰)、录音设备
-课程平台:班级微信群、学校教学平台
-信息化资源:网络图片、视频资料、电子书籍
-教学手段:情景模拟、小组讨论、实地考察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1.老师通过展示一幅描绘我国传统节日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这是哪个节日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庆祝方式?”
2.学生分享自己对传统节日的了解,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我们当地的风俗”。
(二)新课讲授(用时15分钟)
1.教师简要介绍我国民间风俗的起源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民间风俗的文化内涵。
2.分享几个典型的民间风俗案例,如春节的贴春联、端午节的赛龙舟等,分析其背后的文化意义。
3.通过多媒体展示各地的民间艺术,如剪纸、皮影戏等,让学生直观感受民间艺术的魅力。
(三)实践活动(用时15分钟)
1.教师发放剪纸材料,引导学生动手制作剪纸作品,体验民间艺术的创作过程。
2.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民间风俗,通过小组讨论、资料查找等方式,深入了解该风俗的起源、特点和文化内涵。
3.各小组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分享对民间风俗的认识和感悟。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举例回答: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家乡的传统节日有哪些,以及这些节日背后的文化意义。
-学生A:“我家乡有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春节的时候我们会贴春联、放鞭炮、拜年。”
-学生B:“中秋节的时候,我们会赏月、吃月饼、玩灯谜。”
2.举例回答:你们知道哪些民间艺术?它们是如何传承下来的?
-学生C:“我知道剪纸、皮影戏等民间艺术,它们通过师徒相传的方式传承下来。”
-学生D:“民间艺术有很多种类,如民间舞蹈、民间音乐等,它们在我国各地都有独特的表现。”
3.举例回答:你们认为民间风俗对我们有什么意义?
-学生E:“民间风俗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民族文化。”
-学生F:“民间风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我们要珍惜和保护它们。”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1.老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民间风俗的文化意义。
2.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收获,鼓励大家继续关注和传承民间风俗。
3.布置作业:让学生收集自己家乡的民间风俗,下节课分享。
教学流程结束,本节课用时30分钟。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引导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和感悟民间风俗的魅力。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民间故事:收集与当地风俗习惯相关的民间故事,如《端午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