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原子结构模型 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docx
1.1原子结构模型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1.1原子结构模型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原子结构模型
2.教学年级和班级:高二(1)班
3.授课时间:2023年4月10日星期一第2节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
1.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历史发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
2.通过实验和模型构建,提升学生的实证意识和模型建构能力。
3.训练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释自然界现象,增强科学解释能力。
4.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程,特别是波尔模型和量子力学模型的基本概念。
②掌握电子在原子中的分布规律,包括能级、轨道、电子云等基本概念。
③学会运用原子结构模型解释化学现象,如化学键的形成、元素周期律等。
2.教学难点,
①理解量子力学模型中电子云的概念,以及如何用概率描述电子在原子中的分布。
②掌握能级、轨道、电子云之间的关系,并能够根据这些关系解释化学性质。
③在实验和模型构建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设计实验验证原子结构模型。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本节课所需的《化学》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教材。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原子结构模型图、能级图、电子云分布图等图表,以及相关视频资料。
3.实验器材:准备原子结构模型搭建套件、电子轨道演示器等实验器材,确保其完整性和安全性。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布置实验操作台,营造有利于学生互动和实验操作的学习环境。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详细内容:
1.结合生活中常见的原子结构模型玩具,引发学生对原子结构的兴趣。
2.提问:大家知道原子是如何构成的吗?原子内部的结构是怎样的?
3.引导学生回顾课本中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二、新课讲授(15分钟)
1.讲解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程,从道尔顿的原子论到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型,再到波尔模型和量子力学模型。
2.介绍波尔模型的基本概念,包括能级、轨道、电子云等。
3.讲解量子力学模型中电子云的概念,以及如何用概率描述电子在原子中的分布。
三、实践活动(15分钟)
1.学生分组,每组准备一个原子结构模型,根据所学知识进行组装。
2.学生展示并讲解自己小组的原子结构模型,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提问。
3.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原子结构模型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15分钟)
1.学生讨论如何运用原子结构模型解释化学键的形成。
举例回答:例如,通过观察电子云的分布,可以解释氢原子和氯原子如何形成共价键。
2.学生讨论如何运用原子结构模型解释元素周期律。
举例回答:例如,通过比较不同元素的原子结构,可以解释为什么同一周期的元素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3.学生讨论如何运用原子结构模型解释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举例回答:例如,通过观察电子云的重组,可以解释化学反应中的放热或吸热现象。
五、总结回顾(5分钟)
内容:
1.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原子结构模型知识,强调波尔模型和量子力学模型的重要性。
2.总结本节课的重难点,如量子力学模型中电子云的概念、能级与轨道的关系等。
3.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撰写一篇关于原子结构模型的小论文。
总用时:45分钟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
学生通过学习原子结构模型,能够准确理解并能复述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包括原子核、电子、能级、轨道、电子云等。他们能够区分波尔模型和量子力学模型的特点,并知道它们在化学中的应用。
2.能力提升:
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学会了如何组装原子结构模型,培养了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通过实践活动,学生提高了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
3.思维发展:
学生通过讨论和合作学习,学会了如何运用科学方法解释化学现象。他们能够批判性地思考原子结构模型的局限性,并尝试提出改进方案。
4.应用能力:
学生能够运用原子结构模型解释化学键的形成、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等化学现象。例如,学生能够解释为什么钠原子和氯原子可以形成离子键,而氢原子和氯原子形成共价键。
5.学习态度:
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得到提升,他们对原子结构模型的学习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和好奇心。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并在课后进行自主探究。
6.合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