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第四册第二单元例题 4 第四课时内 容。 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在数学课堂上真正意义地学习除法,其地位的重要显 而易见,本节课是学生在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的基础上学习的,并认识除号,了 解除法等式的写法和读法。教材创设了熊猫分竹笋的活动,用把 12 个竹笋平均 放 4 盘的实例引出除法算式,显示出教材把除法概念教学植入生动具体的情境 之中的编写意图。 “除法”这个概念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不是陌生的,他们在生活中通过各 种渠道或多或少知道一点,也许这个学生知道除号,那个学生了解除法算式的 写法和读法,如果老师再通过自己的讲解硬塞给孩子,肯定会造成“消化不 良”,因此我们在教学时要始终围绕以生为本的设计理念进行。多用实际情景 导入新课,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中来学习数学。
二、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多来源于村镇家庭,学生比较淳朴,上课较积极。再者二年级学 生在学习本课前已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会利用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 基础上进行学习。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所以,在导入 新课的过程中,我充分利用课本小熊猫分竹笋的活动,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 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机会,让学生利用小棒,模拟小熊猫分竹笋,认识 “平均分” 了解“每份同样多”的生活实例,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解决 问题的情景,让学生了解知识来源于生活,消除学生因为第一次接触除法而产 生的陌生感,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了解除法的含义,懂得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是 用除法计算。
使学生初步学会除法的算式和写法。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初步体验除法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具操作、讨论感受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用除法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解决问 题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除法算式的意义。
教学难点: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准备:小棒,多媒体课件
五、教法,学法
教法:谈话,指导相结合法。通过语言引导学生学习知识,适当点拨,突 出重点。
学法: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法,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 积极性、主动性,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广阔的活动空间、探索空间,让学生最 大限度地参与探索的全过程。
六、课前思考
例 4 主要教学“除法的含义”。教材通过小熊猫分竹笋的情境图,引出 “每盘放几个?”,进而列出除法算式,学习除法的含义。本例题涉及的知识 点较多,有由除法的实际含义引入除法算式;有认识除号;有除法算式的读法 和写法等。教学中要注意把握: 1、通过直观操作,把平均分与除法含义对应起来教学。 2、要对照例题中除法意义的文字表述,加强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 3、使学生领悟平均分的结果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
大塘镇中心小学 林佩仪 大塘镇中心小学 林佩仪 3
七、 教学流程设计
复习导入,做好铺垫 → 以“分扣子”的活动引入,以复习“平均分” 为接下来学习除法作铺垫
根据例 4 熊猫分竹笋图片引入 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 深入学习除法算式的写法与含义 介绍除法算式的读法 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 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完成书本做一做 课堂小结 → 总结学到的知识和方法
八、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做好铺垫。 师:同学们,把 15 个扣子,平均分成 3 份,每份几个?
师:我们用圈一圈的方法来解决吧!你准备怎样圈。 师:看来,大家都掌握了平均分的方法。 【设计意图:在复习导入环节,结合分扣子的情境,复习平均分的方法,为除 法的初步认识做了知识的铺垫。】 二.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1)动手操作,明确除法含义 (课件出示下图) 师:孩子们,你们知道我国的动物国宝是什么吗?对,是大熊猫。今天熊猫邀 请了几位小伙伴来家里做客,熊猫妈妈为她们准备了这些东西。课件出示:12 个竹笋,和 4 个盘子。 【设计意图:利用“熊宝宝分竹笋”这一情境导入新课,可以体现数学来源于 实际生活,利用学生身边的事物或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 师:如果熊猫想把这些竹笋平均分给大家,应该怎样分呢? 师:请同桌两人用小棒代替竹笋,亲自动手分一分。 同桌动手操作讨论。 师:谁来展示一下你们是怎么分的?结果是什么? 指名请学生上台演示。鼓励学生有多种分法:可以是一个一个分的,也可以是 两个两个分的或三个三个分的。但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
放 3 个竹笋。 师:请大家回忆我们的操作过程,看图说一说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