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除法的初步认识
漯河市郾城区龙城镇栗庄小学:翟淑丽
学习内容:
课本第7—9页例1、例2及练习二第1—4题。
教材解析:
教材提供主题图展现了学生一起分东西的情景,突出了以学生动手操作活动为基础,展现了平均分的过程。本节学习两个例题,例1认识“平均分”,在对比中突出平均分含义。教材设计了让学生分少量物品的活动,并用直观图将分一分的各种情况呈现出来,通过对比清楚地体现平均分的含义。例2学习“平均分”的方法,呈现了在现实生活中两种平均分物的情况之一:等分(分配)。鼓励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去分橘子,充分体现分法的多样化。在动手操作过程中,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并形成相应的表象,不但关注“分”的过程,“分”的结果,同时更加关注“分”的方法,从而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对于除法含义的认识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同时认识到“平均分”是多种分法中的一种。
学习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操作活动,感受“平均分”,在分东西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明确“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3.通过具体操作平均分,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与实践能力。
学习重点:
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感知“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学习难点:
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学习过程:
一、情境导入,感知平均分
1.出示第7页主题图。
明天参观科技馆,我们一起去看看都准备了哪些物品。这幅情境图中,带来的有哪些食品?说一说同学们在干什么?
2.汇报。
食品有:糖果、橘子、果冻、火腿肠等。同学们在分东西。
3.买来的这些食品如果分给小朋友,怎么分?你遇到过分东西吗?
讨论交流:引出平均分。
4.观察分东西的四组同学,他们分完了吗?他们分东西时有什么特点?
观察发现平均分。
二、学习新知
(一)学习例1
1.把6个糖分成3份,分一分。
(1)动手操作。
“把6块糖果分成3份,分一分”。拿出学具6个圆片代替糖果动手分一分,分完以后同桌交流分的方法,看谁的分法多。
(2)方法展示
方法一:把6个糖分成3份,第一份分1个,第二份分1个,第三份分4个。
方法二:把6个糖分成3份,第一份分1个,第二份分2个,第三份分3个。
方法三:把6个糖分成3份,第一份分2个,第二份分2个,第三份分2个。
(3)这三种分法,你认为哪种方法更公平?引发对“平均分”的关注。
(4)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你能举出平均分的例子吗?
2.教材第8页“做一做”第1题。哪些分法是平均分?在括号里画“√”。
第1题对平均分的含义进行巩固。独立在书上完成,汇报时要求说清楚为什么是或不是平均分。
3.教材第8页“做一做”第2题。
(1)观察图中分好的枫叶,用数学语言对平均分的结果进行表述。
一共有( )片枫叶,每( )片一份,平均分成了( )份。
(2)练习:说一说。3个3个地出示胡萝卜图,3个一份,一共5份。
出示问题:一共有(??)个胡萝卜,每(? ?)个一份,平均分成了(? ?)份。(二)学习例2
1.自主探索,掌握平均分方法。
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能分到几个呢?用小棒代替橘子帮他们分一分?
用小棒代表橘子,小组分一分并说一说分法。
(1)讨论分配方案。突出分橘子时“应该每份同样多”。
(2)动手实践,分一分。
(3)展示分橘子的方法。
(4)演示两种分橘子的方法。强调两种分法不同,但结果是一样的。?
方法一:1个1个地分,每份分3个。
方法二:先每份放2个,再每份放1个。
2.巩固“平均分”的方法。
(1)完成教材第9页的“做一做”。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2份,每份( )盒。
① 读题、明确题意,指名说说“平均分成2份”是什么意思?(把10盒酸奶分成2份,每份的酸奶盒数同样多)
② 操作:用10根小棒代替酸奶,动手分一分。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平均分。
③ 互相交流,边操作边口头表述: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2份,每份有5盒酸奶。
④ 到展台前汇报分酸奶的方法。
⑤ 验证平均分的结果。
(2)同学们分得真好,你们能像这样,把刚才分物品的过程说一说吗?
举例如:把18个橘子平均分分成6份,每份有3个;把6颗糖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有2颗……
三、运用拓展,理解平均分
(一)完成教材11页练习二第1题 。
1.独立完成。
2.交流做法和想法。(说清楚为什么选择这个答案?)
3.汇报交流,重点甄别第2和第3种分法,同样是“平均分”,为什么第3种分法不对,引导区分“每份”、“几份”的概念。(第1种分法,突出是4份,但没有平均分;第3种是平均分,但只分了2份——份数、每份数没分清)。
(二)练习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