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工厂化养殖设施配置技术规范.docx
B51
DB1302
唐山市地方标准
DB1302/T230—2007
海水工厂化养殖设施配置技术规范
2007-11-01发布2008-01-01实施
唐山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I
DB1302/T230—2007
前言
本标准由唐山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唐山市水产技术推广站。
本标准起草人:鲁兴华、苏文清、刘志强、吴文红、黄金臣、刘德臣、葛玉凤、孟二力。
DB1302/T230—2007
1
海水工厂化养殖设施配置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海水工厂化水产养殖的环境条件、配置设施等基本技术环节。
本标准适用于唐山地区海水工厂化养殖设施配置。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11607渔业水质标准
GB/T18407.4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
NY5051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
NY5052无公害食品海水养殖用水水质
3海水工厂化水产养殖的环境条件
3.1场地环境
环境条件符合GB/T18407.4的规定,水源充足,电力设施完善。
3.2水质环境
水源水质符合GB11607的规定,海水水质符合NY5052规定,淡水水质符合NY5051规定。
4设施配置
4.1养殖车间
4.1.1结构
分单跨、双跨、多跨单层结构,跨距9m~15m;砖混墙体,屋顶断面为拱形,弧度30度左右;屋顶为钢架、木架或钢木混合架;顶面多采用玻璃钢瓦,下面用厚约8cm的泡沫做为隔热板;墙体每隔5m~6m一个窗口,窗口为1.2m×0.8m,室内照明度以晴天中午不超过800lux~1000lux为宜。
4.1.2水泥池
水泥池大多为砖混结构,新型工厂化以浇铸为主。水泥池容积30m3~50m3,池形以正方形或圆形为宜,高度1m~1.5m,池壁顶面高于室内地面0.5m~0.6m,池底向排水孔以2%~5%的坡度倾斜,池底设排水孔,直径为11cm~16cm。
4.2饵料车间
4.2.1内部条件
饵料一般选择颗粒饲料和冷冻小杂鱼为主。饵料车间应环境整洁,通风性能好、光线充足,设施齐全,备有过滤网、洗料网、电炉饲料桶、水勺等工具。
4.2.2饵料培育池
一般为小型水泥池,尽量选址在地理位置高一些的位置,饵料培养水体与育苗水体之比不低于1:5。饵料池上方设有调光设施,保证有充足的采光。饵料培育池应配备增温设施,保证饵料的供应。
4.3水质净化设备
4.3.1沉淀池
2
4.3.1.1一级沉淀池
一般用养殖池塘代用。
4.3.1.2二级沉淀池
修建在高位上,利用位差自动供水,结构为钢筋混凝土浇制,设有进水管、供水管、排污管和溢流管,池底排水坡度为2%~3%。每1000m3水体水泥池配备容量500m3~1000m3的蓄水沉淀池,沉淀池中安装增温管道。蓄水时间一般在用水前10d~15d将沉淀池蓄满水,同时施漂白粉,用量25g/m3~30g/m3。用水前要测量pH值、盐度等有关理化环境因子。进水泵按1000m3水体选用直径101.6mm的泵,2000m3 水体选用直径152.4mm的泵,进水管道选用直径110mm~160mm的PVC管,进水口选用直径40mm的阀门。
4.3.1.3黑暗沉淀池
每1000m3水体水泥池配备储水容积不少于200m3的黑暗沉淀池,沉淀池内分隔2个~3个格。池内安装预热管道,进、回水管道,黑暗沉淀时间不少于24h。
4.3.2生物滤池
它由池体和滤料组成,在池中放置碎石、细砂或塑料粒等构成滤料层,每1000m3水体养殖池配备500m3~600m3砂滤池。
4.3.3砂滤池
4.3.3.1滤水能力
滤水能力10m3/h.m2~20m3/h.m2,过滤后的海水不应含有原生动物。总滤水量视育苗池容量而定,为要保证育苗池每日换水需要,可适当扩大过滤面积和过滤水的容量。
4.3.3.2数量
2个~4个。
4.3.3.3滤料的装设
自下而上铺有不同规格的数层砂粒或其它滤料。砂滤池底部留有蓄水空间,其上铺有水泥筛板或塑料筛板。筛板上密布1cm~2cm的筛孔,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