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植物生长素课时1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docx
5.1植物生长素课时1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植物生长素为核心,通过实验探究和理论讲解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植物生长素的产生、运输、作用及其在植物生长发育中的重要性。课程设计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验操作、数据分析、课堂讨论等环节,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生物实验技能。同时,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
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对生物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热情,提升观察、实验、分析、推理等科学思维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发展学生的实证意识和批判性思维,强化生命观念,理解植物生长素在植物生长发育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明确植物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作用机制。
-理解生长素在植物生长发育中的具体作用,如促进或抑制生长、影响果实发育等。
-掌握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及其与浓度和器官部位的关系。
2.教学难点
-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理解:学生可能难以理解为何同一种激素在不同浓度或不同器官部位会产生不同的作用效果。
-生长素运输的极性:学生可能对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向下端运输这一现象感到困惑。
-实验设计及结果分析:学生可能难以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或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不够深入。例如,在“探究不同浓度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实验中,学生需要理解如何设置对照组、实验组和处理方法,以及如何分析不同浓度对植物生长的具体影响。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法,结合多媒体课件展示生长素的结构、功能和运输模式,帮助学生建立初步概念。
2.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探讨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3.实施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验证生长素的作用,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4.利用模拟软件,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观察生长素在不同器官中的运输情况,加深对极性运输的理解。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环节(5分钟)
-创设情境:展示不同植物生长的图片,提问学生观察到的植物生长差异。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植物生长的调控因素,引出植物激素的概念。
-学生回答:学生分享观察到的生长差异,教师总结并提出问题。
讲授新课(20分钟)
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5分钟)
-讲解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历程,介绍达尔文和布劳格的实验。
-学生思考:实验中如何证明生长素的存在?
-学生回答:通过对比实验、浓度梯度实验等。
2.植物生长素的化学性质(5分钟)
-讲解生长素的化学结构,介绍其化学性质。
-学生讨论:生长素的化学性质对其生理作用有何影响?
-学生回答:生长素的极性、浓度等影响其生理作用。
3.植物生长素的运输(5分钟)
-讲解生长素的运输方式,包括极性运输和非极性运输。
-学生实验:展示生长素运输的实验现象,如尖端弯曲实验。
-学生分析:分析实验结果,理解生长素运输的极性。
4.植物生长素的作用(5分钟)
-讲解生长素在植物生长发育中的作用,如促进或抑制生长、影响果实发育等。
-学生讨论: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如何理解?
-学生回答:生长素浓度、器官部位等因素影响其作用效果。
巩固练习(10分钟)
-实验设计:学生分组设计实验,验证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学生展示:每组展示实验方案,教师点评并指导。
课堂提问(5分钟)
-提问1:生长素在植物生长发育中具有哪些作用?
-提问2: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如何理解?
-提问3:如何验证生长素的存在?
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教师提问:生长素在植物生长发育中的具体作用有哪些?
-学生回答:学生分享对生长素作用的了解,教师点评并补充。
-教师提问: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如何体现?
-学生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结果,教师总结。
教学总结(5分钟)
-教师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生长素在植物生长发育中的重要性。
-学生反思: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鼓励。
教学双边互动,紧扣实际学情,凸显重难点,解决问题及核心素养能力的拓展要求。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
-学生能够准确描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化学性质、运输方式和作用。
-学生理解生长素在植物生长发育中的具体作用,如促进或抑制生长、影响果实发育等。
-学生掌握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能够解释生长素在不同浓度或不同器官部位产生不同作用效果的原因。
2.实验技能:
-学生能够根据实验目的设计实验方案,包括设置对照组、实验组和处理方法。
-学生能够熟练进行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