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元素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docx
3.3元素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3.3元素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3.3元素”为主题,结合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材内容,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元素的基本概念、分类及性质。设计思路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通过趣味实验引入元素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其次,通过案例教学,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元素知识;最后,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认识到元素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通过实验和案例教学,使学生能够运用观察、分类、归纳等方法探究元素的性质。
2.提升学生的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化学元素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3.增强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通过分析元素周期表,培养学生对化学知识的逻辑推理和空间想象能力。
4.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学生了解化学元素与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的关系,培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元素的定义及其在物质中的存在形式。
-掌握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规律,包括元素周期律。
-能识别并区分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
2.教学难点:
-理解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并能应用这一规律预测未知元素的性质。
-掌握如何根据元素的电子排布式判断元素的位置和性质。
-将元素的性质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理解元素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和意义,例如金属的活泼性、氧化还原反应等。
-理解同位素的概念,并能够区分同位素与同素异形体的区别。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电子白板、投影仪、计算机、实验器材(如试管、酒精灯、镊子等)
-课程平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电子版、在线教学平台
-信息化资源:元素周期表电子版、元素性质动画视频、化学实验演示视频
-教学手段:实物展示、多媒体课件、小组讨论、实验操作演示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通过提问“你们知道生活中哪些物品是由金属元素制成的?”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回顾旧知:简要回顾金属活动性顺序,引导学生回忆金属与氧气、酸反应的基本知识。
2.新课呈现(约30分钟)
-讲解新知:
-详细讲解元素的定义、分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及其在物质中的存在形式。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元素周期表,讲解元素周期律的基本概念。
-举例说明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的性质和用途。
-举例说明:
-以铁、铜、铝等金属为例,说明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以氧、氢、碳等非金属为例,说明非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以氦、氖、氩等稀有气体为例,说明稀有气体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互动探究:
-组织学生讨论元素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金属的冶炼、非金属的合成等。
-通过实验演示金属与非金属的化学反应,如铁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铁。
3.巩固练习(约20分钟)
-学生活动:
-分组进行实验,观察金属与非金属的化学反应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元素的性质和用途。
-教师指导:
-对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指导。
-对练习题中的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4.总结与拓展(约10分钟)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元素在物质中的重要性。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元素在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方面的作用。
5.作业布置(约5分钟)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布置思考题,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化学素养。
6.课堂小结(约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回顾重点内容。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化学水平。
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化学元素的故事》:这本书详细介绍了化学元素的发现史、元素周期表的演变以及元素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应用。
-《元素与人类文明》:通过丰富的案例,展示了元素在科技、医学、农业等领域的应用,以及它们对人类文明进步的贡献。
-《化学元素与环境》:探讨了元素与环境的关系,包括元素污染、资源循环利用等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
2.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学生可以查阅有关元素周期表的历史资料,了解科学家们在发现和研究元素过程中的艰辛和智慧。
-学生可以研究不同元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探究元素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如新能源、新材料等。
-学生可以关注元素与人类健康的关系,了解微量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以及过量或缺乏元素可能导致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