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_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生物第2章群落及其演替第1节群落的结构学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doc
PAGE
PAGE11
第1节群落的结构
课标内容要求
核心素养对接
描述群落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特征,并可随时间而变更。
1.生命观念——基于对种群和群落探讨问题的分析,说出群落水平上探讨的问题,并理解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的特征及影响因素;同时理解生态位分化对群落和物种的意义。
2.科学探究——设计试验方案,探究土壤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一、群落水平上探讨的问题
1.群落的概念
在相同时间聚集在肯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作生物群落,简称群落。
2.探讨的问题
3.探讨基础:种群。
二、群落的物种组成
1.作用: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也是确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
2.衡量指标:物种丰富度,即一个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3.规律:不同群落丰富度不同,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
4.特点:群落中的物种组成不是固定不变的。
三、种间关系
1.常见种间关系
(1)原始合作: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
(2)互利共生:两种生物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3)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
(4)寄生: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宿主)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中获得养分并通常对宿主产生危害的现象。
(5)种间竞争: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
2.实例(连线)
提示:①—Ⅲ②—Ⅳ③—Ⅰ④—Ⅱ⑤—Ⅴ
四、群落的空间结构
1.形成缘由: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
2.类型
类型
现象
确定因素
垂直结构
分层
植物分层:光照强度、温度等
动物分层:栖息空间、食物条件
水平结构
镶嵌分布
①地形的变更
②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
③光照强度的不同
④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
⑤人与动物的影响等
五、群落的季节性和生态位
1.群落的季节性
由于阳光、温度和水分等随季节而变更,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也会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更。
2.生态位
(1)概念: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状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
(2)探讨某种生物生态位时,要留意的问题
①探讨某种动物的生态位,通常要探讨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②探讨某种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探讨它在探讨区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3)意义: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推断对错(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鄱阳湖中的全部动物、植物及微生物构成群落。 ()
2.“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竞争。 ()
3.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
4.某校内有一片草坪和一片树林,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 ()
5.某培育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削减,此属于种间竞争的实例。 ()
提示:1.×鄱阳湖中的全部生物构成群落。
2.√3.√
4.×这两个群落中的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
5.√
种间关系的比较
关系名称
数量坐标图
能量关系图
特点
举例
捕食
图甲
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削减,后增加者后削减”的不同步性变更
羊与草;狼与兔;青蛙与昆虫
种间竞争
数量上呈现出“誓不两立”的同步性变更。两种生物生存实力不同,如图乙;生存实力相同,如图丙
牛与羊;农作物与杂草;大草履虫与小草履虫
寄生
图丁
A寄生生物
B宿主
假如分开,则寄生生物难以单独生存,而寄主会生活得更好
蛔虫与人;菟丝子与大豆;噬菌体与被侵染的细菌
互利共生
图戊
数量上两种生物同时增加,同时削减,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更
大豆与根瘤菌
原始合作(互惠)
—
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各有所得,但二者并不存在依靠关系。即使离开这种协作关系,二者均能独立生存
如螺、牡蛎与其外壳上着生着的苔藓植物,前者以后者为伪装,防止天敌攻击,而后者借助前者的蠕动更换生活环境以获得养分物质
1.某种植物病毒V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削减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
(1)青蛙与稻飞虱、水稻与病毒、水稻与稻飞虱分别为何种种间关系?
提示:捕食、寄生、寄生。
(2)稻飞虱和植物病毒V是不是寄生关系?说明理由。
提示:不是。稻飞虱是植物病毒V的传播媒介,植物病毒V对稻飞虱没有危害。
2.如图中的①~④为四组生物的种间关系图(纵轴为个体数,横轴为时间)。A是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B是大、小草履虫;C是兔与狐;D是细菌和噬菌体。
①②③④
(1)推断四组生物关系对应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