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24_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生物第2章群落及其演替1群落的结构教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doc

发布:2025-03-26约4.35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5-

第1节群落的结构

一、教学目标

1.比较在种群和群落水平上争论问题的不同。

2.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3.争论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群落的结构特征。

2.教学难点

从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三、教学设想

在引导学生理解群落的概念时,照旧要与生命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的思想相联系。教师要强调,群落不是肯定空间内各种生物简洁的集合,而是通过种内的斗争或互助,种间的共生、竞争、捕食等关系建立起的有机整体。为了使学生领悟和把握群落的概念,教师可以结合“问题探讨”的素材,说明一个群落是共同生活在一个地区的生物大家庭,具有肯定的组成和结构,其中的各种生物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

四、教学方法:

探究—争论法

五、教学过程:

在学生争论的基础上,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生疏:在种群水平上的争论对象是同一物种的生物集合体,而群落水平上争论的是不同物种的生物集合体。群落是从比种群层次更高、范围更广的角度来争论生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由此引出在群落水平上科学家要争论哪些问题。

利用“问题探讨”中的素材,通过一些事例,进一步说明在群落水平上争论的一些问题,并且通过剖析稻田生物群落,引出群落结构的话题。在进行这些内容的教学时,应联系具体的事例,并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比较、归纳和总结,避开教师直接“下定义,举例子”的教学方法。

(一)关于“群落的物种组成”的教学

主要让学生生疏到:(1)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例如,我国新疆北部的森林,主要是由常绿针叶树种组成,而南方很多森林的主要树种是阔叶乔木;(2)不同群落间,种群数量和种群中个体数量差别很大。例如,在热带森林的生物群落中,植物种群数以万计,无脊椎动物种群以10万计,脊椎动物种群以千计。但是,在冻原和荒漠的生物群落中,种群数量要少得多。

生疏一个群落的物种组成,首先,要调查该群落分别有多少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列出它们的名录。其次,还要进一步搞清群落中各种群的相对数量和比例。在生态学上,描述一个群落中种群数量的多少是用丰富度来表示。

在学习完这些内容之后,学生对群落的概念、群落水平上要争论的问题有了肯定的生疏。这时,可以有两种教学策略:一是先进行探究“争论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然后再回到正文学习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等内容;二是依据教材挨次进行教学,将探究活动安排在本节结束时进行。从贯穿、突出科学方法教学的角度,我们提倡运用前一种教学策略。探究的教学策略见下文。

(二)关于“种间关系”的教学

依据教材中供应的资料,教师进行归纳总结。除了书上列举的例子,可以进一步加深讲解:

种间关系的其他实例

(1)种间竞争

种间竞争可以分为资源利用性竞争和相互干涉性竞争两类。

在资源利用性竞争中,两种生物之间没有直接干涉,只有因资源总量削减而产生对竞争对手的存活、生殖和生长的间接影响。例如,两种达尔文雀(勇地雀和仙人掌地雀)之间的竞争。在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小岛上,20世纪70年月晚期有一次干旱大幅度降低了种子(两种雀的食物)的产量,两种雀都在干旱中存活了下来,但食物转变了,勇地雀集中去采食小的仙人掌种子,而仙人掌地雀选择较大的种子。

相互干涉性竞争也很常见。例如,某些植物能分泌一些有害物质,阻挡别种植物在其四周生长。

(2)捕食

对捕食的理解,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捕食包括以下几类:典型捕食,指食肉动物吃食草动物或其他动物,如狮吃斑马,猫吃老鼠(狭义的捕食就是指这一类);食草,指食草动物采食绿色植物,如羊吃草,在这种关系中,植物不肯定全部被吃掉;寄生,指寄生物从宿主获得养分,一般不杀死宿主。

(3)偏利共生

两个不同物种个体之间发生的一种对一方有利的现象称为偏利共生。例如,附生植物与被附生植物之间的关系就是一种典型的偏利共生。附生植物如地衣、苔藓等借助于被附生植物支撑自己,可获得更多的光照和空间资源。几种高度特化的鱼类,其头顶的前背鳍转化为卵形吸盘,借以牢固地吸附在鲨鱼和其他大型鱼类的身上,随之移动并猎取食物,也是偏利共生的典型例子。

(三)关于“群落的空间结构”的教学

应强调以下几点: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直接影响群落中动物的垂直结构,动物种类的多少是随植物层次的多少而变化的,因此,由于森林的植物层次比草原植物层次多,所以森林群落一般比草原群落的动物种类多。水生群落也有分层,例如一个池塘,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就是植物分层;青鱼、草鱼、鲢鱼、鳙鱼、鲤鱼的分布就是动物分层的实例。阳光、温度、水分等生态因素对动植物的分层有直接影响。群落的水平结构往往是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造成种群密度上的差别。此外,群落中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是群落表现水平结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