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六上22古诗两首.ppt

发布:2017-05-28约2.36千字共2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古诗两首 读准字音 ?子聿 鉴 徘徊 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 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人。12岁即能诗文,一生著述丰富,诗词全集《剑南诗稿》共八十五卷,收录诗词九千三百多首。 陆游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诗篇大多洋溢着炽热的爱国激情和昂扬的战斗气息,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译文 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而青少年时期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能有所成就。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还是有限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实践才行。 解释下列字 学问 无遗力 始 终 绝 绝知 躬 躬行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解释下列字 鉴 渠 清如许 为 中心思想 这首诗表面描写景物,实际 写了作者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借景喻理)。暗喻人的心灵澄明,就要不断读书。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源头活水 你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吗? 答:现用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活力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南宋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古诗今译 】 三万里黄河东流入大海, 五千仞华山高耸接青天。 铁蹄下遗民欲哭已无泪, 盼望官军收失地又一年。 【注释】: 1.将晓:天将要亮。篱门:竹子或树枝编的门。 2.三万里河:指黄河。“三万里”形容它的长,是虚指。 3.五千仞岳:指西岳华山。“五千仞”形容它的高。古人以八尺为一仞。 4.胡尘:指侵略者的铁蹄践踏扬起的尘土。胡: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民族的泛称。 5. 王师:指宋王朝的军队。 春 日 宋·朱 熹 ? ?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注释: 1. 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 2. 寻芳:游春,踏青。 3. 泗水:河名,在山东省。 4. 等闲:平常、轻易。“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5. 东风:春风。 * yù jiàn pái huái ?躬行 渠 为有 gōng qú wèi 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而青少年时期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能有所成就。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还是有限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实践才行。 指读书学习,有做学问的意思 用出全部力量,一点也不保留。 才 到底、毕竟的意思 亲自 亲自实践。 表示程度,极、最的意思。 深入、透彻地理解。 冬夜读书示子聿 填 空 这首诗告诉我们,做学问一定要有 、 的精神,一个既有 ,又有 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孜孜不倦 持之以恒 书本知识 实践经验 观 书 有 感 [宋] 朱 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 字元晦(huì) ,号晦庵。 博极群书,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等有较大贡献。 在哲学上,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世称程朱学派。 朱熹死后,宋嘉定二年诏谥“文公” ,有《朱文公文集》。 朱熹(1130-1200)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半亩方方的池塘像一面镜子似的打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这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的为它输送活水。 半亩方方的池塘像一面镜子似的打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这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的为它输送活水。 诗 旨: 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比喻学习,要不断吸取新知识,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 镜子 它,指方塘 因为 这样的清澈 填 空 这首诗告诉我们,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此清澈,人需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心智才能更加开阔,更加敏锐。 乍看此诗,像是一首风景诗,一幅风景画。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