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第一课时教学设计.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月光曲》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并认识贝多芬是一个具有卓越才华和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伟大的音乐家。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词句的含义,体会贝多芬在即兴创作《月光曲》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2、体会贝多芬在即兴创作《月光曲》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的原因。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知识教学点:
⑴ 生字8个。
⑵ 新词:
幽静、纯熟、陶醉、断断续续、水天相接、记录、微波粼粼。
2、能力训练点:
⑴ 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⑵ 理解课文内容,初步学会分辨事物和联想。
(3)通读全文,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教学过程
1、让学生背诵与音乐有关的名言和诗歌,引入课文内容。板题:月光曲
放录音《致爱丽丝》。同学们,刚才我们听了一首世界著名的钢琴曲,谁知道这首钢琴曲的名字叫什么?《月光曲》是一首什么曲子?怎样谱写成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传说《月光曲》。什么叫传说呢?“传说”,民间流传的说法,意思是可能是这样,也可能不是这样。
2、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⑴ 指名朗读课文(分节朗读),正音。
⑵ 生字:
要求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会组词。
⑶ 新词:
幽静:偏僻、清静。
纯熟:指功夫深,技能熟练。
陶醉:很满意地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记录:本指把听到的话或发生的事写下来。课文指贝多芬把刚才弹奏的《月光曲》写成曲谱。
断断续续:时断时续,本文指琴声不连贯。
水天相接:水和天连接在一起。
微波粼粼:水清澈的样子。微小的波浪闪闪发光。
⑷ 质疑问难,教师点拨。
(简介贝多芬。)
3、配乐朗读或范读课文,学生自悟。
⑴ 说说课文写的是什么事,主要内容是什么?
(课文写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在一个小镇上为皮鞋匠兄妹弹琴的事,主要是写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
⑵ 《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景中创作的?把文中讲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内容找出来,做上记号,然后读一读。
复述课文。
音乐导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展示资料给学生创设自主读书、自我展示、相互合作的机会;通过检查课前预习情况,了解学生预习情况。
1、组织学生自由朗读、交流、探讨课题质疑。
2课文中哪部份写了贝多芬为穷兄妹俩第一次弹奏钢琴曲?
哪部份写了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过程?(《月光曲》是在怎样情境下创作出来的?) 1、自由朗读课文。学生思考预习中提出的问题,是在怎样的情境中创作出来的,把课文中讲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内容找出来,多读读。
2、学生选择学习伙伴,合作交流: 先解决预习中提出的问题,然后再讨论同学们不懂的问题。
3、汇报。《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景下创作出来的。
小组内交流,质疑问难,探讨交流,感悟贝多芬月光曲。
1.自由读书。弄清弹奏第一首乐曲的经过。
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什么? (断断续续的弹琴声)
这琴声为什么会引起他的特别注意?(弹的正是他的曲子。)贝多芬是人民喜爱的音乐家,他到各地旅行演出,甚至来到一个小镇上,盲姑娘也在弹他的曲子。
2、启发学生联想:“同学们想一想,这幅画上除了一轮明月、莱茵河、小路,还有在小路上散步的贝多芬外,根据故事的发展,画面上还应该有什么?”(一间小茅屋,茅屋的墙壁上最好画上窗口,而且从窗口里透出微弱的亮光,甚至有两个人影。)
3、“贝多芬就在幽静的小路上散着步,他听到从那所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琴声,你们想当贝多芬听到这断断续续的琴声,而且在这僻静的小镇上,有人在弹他的曲子,他会怎么想?
师:为什么那琴声是断断续续?(她看不见乐谱,只是听别人弹过几遍,就能弹贝多芬的曲子,尽管断断续续,不大熟练,但是很不容易。)
4、指名分角色读第五、六两自然段的对话。教师示范;
5、指导有感情朗读。
并把这部分多读几遍。想象描绘的景象。
《月光曲》是怎样谱成的?贝多芬又是怎样一个人?
边读边画出相关的语句,并作好简单的批注。
画出联想的句子
读“皮鞋匠静静地听着。……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要求学生画出描写皮鞋匠联想的句子。
6、体会感悟:
(1)分清事物与联想:
(2)想象这些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师:贝多芬是伟大的音乐家,不一定像我们研究的那样简单,可能在一片平静的大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