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_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古典诗歌119南朝诗两首登池上楼教案3粤教版必修1.doc
PAGE
4-
登池上楼
教学目标:
1.了解谢灵运和谢眺
2.了解南朝诗的基本特色
3.品尝两首诗的情景交融的特色
4.揣摩名句和炼字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写景的特色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融情于景的写作特色
教学支配: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古代每逢佳节或者是有重大事情发生的时候,古人往往就会登高赋诗,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慨。如小学时我们学过的古诗《登颧雀楼》中的名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人借登楼望远之事来阐述人生哲理。大家还能不能列举一些类似的登高的诗句呢?
举例: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抒发了作者登台时的悲怆。
唐代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
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写诗人在重阳节登高,思念亲人的孤独之感。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净,惟见长江天际流”,写诗人登楼送别挚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引入本诗。
二、学生自读,正字音
虬怍徇岖嵚褰豳
三、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谢灵运(385—433),南朝宋代陈郡阳夏人,是中国诗歌史上重要的山水诗人。谢灵运十八岁袭封康乐公,世称谢康乐;小名客儿,故又称谢客。他与颜延之、鲍照并称“元嘉三大家”,“元嘉”是宋文帝的年号。谢灵运政治上不得志,于是寄情于山水,开创了山水诗派。刘勰的《文心雕龙》评价他写诗是“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这是说他的山水诗写景细致入微,语言精雕细琢,他写出了很多千古流传的名句。他的诗风“如初发芙蓉,清爽可爱”。
2.结合题目,进行背景简介。
谢灵运祖父是东晋名将谢玄,所以谢灵运也是出身贵族,但是由于他所代表的士族与当时的执政者刘宋王族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冲突,因此谢灵运在政治上始终得不到重用。本诗是他被贬为永嘉太守时所作,当时他久病初起,被贬加上生病,使他心情很不好,因此就登楼远眺,想借观景来纾解他内心的愁闷。题目中的“池”就是谢灵运居所的园池,后人称为“谢公池”。
3.感知诗意
起兴(潜虬、飞鸿)
境况艰难
所见所闻
抒情
四、解读诗歌
1.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起兴)
A.字词
媚:美妙,意动用法,以……为媚,自我怜惜的意思。写出虬龙闲情逸致的情态。
薄:靠近。
愧:惭愧,使动用法,使我惭愧。
怍:惭愧,使动用法,使我惭愧。
B.首句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引导)初中所学“燕雀安知鸿鹄之志”,“鸿鹄”是表示高远的志向或志向。
→“潜虬”“飞鸿”指代的应当是高远的志向。
这两句诗用起兴的写法,表面上写潜虬、飞鸿,事实上是指诗人本身怀有着像潜虬和飞
鸿一样高远的志向。
C.这里诗人为什么会“愧”“怍”呢?
明确:这是因为诗人虽然胸怀远大的志向,但是现实中的他并不能够实现这些志向,因此感到惭愧。
2.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
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
A.字词
进德:增进道德,这里指仕途上的进取。
退耕:隐退躬耕。
反:通“返”,返回。反穷海:返回海的终点,这里指出任永嘉太守。
昧:昏暗,意动用法,以……为昧,分不清。
B.诗人认为自己不能在仕途上有所进取是因为智力拙劣,无法隐居躬耕是因为自己体力无法胜任,但事实是不是如此呢?
明确:不是。这里应当只是诗人的自谦之词。诗人胸怀远大的志向,但在仕途上努力进取却反而被贬到永嘉这个偏僻的地方,志向与现实的差距使诗人内心产生了一种悲凉之感。再加上生病,因而诗人更加的悒郁感伤。(对比:志向与现实)
C引导:诗人内心充溢愁闷,为了排遣悲伤,诗人登楼望远。写诗人开窗远眺,下面就是诗人所见之景。(过渡到写景)
3.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A.字词
初景:初春的阳光。
池:园池。
塘:堤岸。
变:指禽鸟的种类有了改变,叫声也有了改变。
B.赏析写景部分:
a写景部分主要写了哪些景物?(初景、新阳、春草、鸣禽)
b这些景物有什么特征?(春天之景,生气勃勃)
c用了什么写法?(对比,“初景”与“绪风”相对,“新阳”与“故阴”相对,“生春草”“变
鸣禽”,这些都写出由冬到春景物的改变。)
d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
明确:这些景物都充溢了朝气,作者由远及近,绘声绘色,给予春景以感情,写景中很明显渗透了作者酷爱春天、酷爱新事物的情感,情景交融。在此时,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