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_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诗歌4毛泽东词两首沁园春长沙教案3粤教版必修2.doc
PAGE
5-
沁园春长沙
教学目标】
一、学问与技能目标:
1、简洁驾驭诗歌作者及写作背景
2、领悟诗歌抒情性的特点,把握诗歌的情感走向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细致探讨品尝诗歌语言,把握其精练、精确的特点
2、反复朗读课文,直至娴熟背诵
三、情感看法及价值观目标:
理解、体会诗人崇高的情怀及豪情壮志
【教学重点】
1、结合词作意象,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作者情感
2、融入课文情景,有激情的朗读词作
【教学难点】
⒈让学生从意象的角度来把握词作中关于湘江秋景的描写
⒉领悟伟人的博大情怀以及人格魅力
【教学方法】
⒈点拨法。通过点拨关键字词,把握词中意象。
⒉语言品读法。在反复的朗读,背诵中体会作者情感。
⒊比较法。可以与作者的其他词作纵向对比,也可以与本单元所涉及的其他诗歌做横向对比。
【教时支配】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单元总括:
1、中国新诗简介:中国新诗是相对与中国古典诗词而言的,它是五四前后才出现的,新在用白话写诗,摆脱古典诗词严整格律的束缚,受外国诗歌影响较大。
2、诗歌鉴赏方法:诗歌重在品尝,鉴赏诗歌可以从意象、意境、语言、情感四个方面着手,美丽的诗篇都是用丰富的意象营造出新奇的意境,借助凝练的语言表达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因此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应当把品位的重点,鉴赏的目标都放聚焦于意象、意境、语言和情感四个方面!
二、导入新课
“自古英雄出少年”,中国科学院人才学探讨小组曾经对50位名人做过探讨,发觉他们中有90%是在20岁以前就立下了自己的志向。如岳飞的“精忠报国”,鲁迅的“我以我血荐轩辕”,周恩来的“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宏愿,都是他们在青少年时确立的志向。立志是成才的动力。今日,我们学习的《沁园春长沙》,就是表现作者青年时的志向和理想的艺术写照,这篇词作也常常被人们称为“长沙志”。
三、时代背景
这首词写于1925年,1925年是北伐斗争起先的前一年,农夫运动在全国十几个省开展起来。毛泽东同志干脆领导了湖南的农夫运动,在韶山等地先后建立了二十多个农夫协会,创建了湖南农夫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1925年10月,毛泽东同志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夫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的岁月,写下了这首词。
四、学生朗读、背诵课文,培育语感。
五、探讨分析:
1、结合注释,识记以下生字:舸峥嵘遒遏
强调:“粪土”的意动用法。
上阕:
2、学生集体朗读上阕诗词,思索以下问题: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开头三句点明白什么?
明确:点明白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
这三句的大意:深秋季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湘江水日夜不停地向北奔流。--独立寒秋图
3、提问:
“独立”两字写出了什么意境?
明确:
⑴写出独自一人来此巡游,远望、凝思的情状;
⑵与下阕开头“携来百侣曾游”相照应,说明今日是一人旧地重游。
⑶联系“寒秋”的分析和注释⑴,可以看出这里更表现出了无产阶级宏大领袖在革命斗争的惊涛骇浪中昂然矗立的高大形象。
4、提问:
“看”字领起下面哪几句?这些句子的内涵应怎样理解?
明确:
⑴“看”字领起内容:“万山红遍……万类霜天竞自由”,描绘了诗人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调绚丽的湘江秋景图。
⑵诗人从山上、江中、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由远及近,由上到下的空间依次,很符合人视察事物的自然依次。
5、提问:
你能找出这首词中主要运用了哪些意象吗?你能各用一个最具有表现力的词来说说各个意象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明确:
万山(红遍):红之广袤
层林(尽染):红得深透
漫江(碧透):江水溢满澄澈之极
百舸(争流):千帆争发充溢朝气
鹰击(长空):矫捷有力
鱼翔(浅底):轻快自由
万类(竞自由):昂扬奋进
强调:主席这段即景气魄极大,展示了伟人的博大雄怀和凌云壮志。短短几句话,写出了山、树、水、船、鹰、鱼乃至世间万物的情态,有远景如万山、层林,有近景如长江、百舸等,,又有静景如山、林,亦有动景如争流的帆船,翱翔的雄鹰,水中的游鱼,即景状物下笔阔绰,气度非凡。
6、提问:
上阕后三句的含义及与前面内容的关系是什么?
明确:
⑴这三句的大意是:面对这一派勃勃朝气的大千世界,怎能不激起思绪万端:广袤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命运的真正主子呢?
⑵前面内容是即景,后三句是抒情,词句连贯直下,也为下文的抒情打算了足够的背景气氛。[结合“思索练习一”讲解]
下阕:
7、学生齐读下阕诗词,思索以下问题:
“忆”字领起下阕哪几句?这几句的内涵是什么?
明确:
⑴领起“恰同学少年……粪土当年万户侯”。
⑵大意是:那时候,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采焕发,才华横溢,革命热忱奔放,奋勉有为,常常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指责恶浊的,表扬和善的文章。把反动统治者视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