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控制理论教学的改革的研究.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控制理论教学的改革的研究
一、背景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部署,2010年6月,教育部联合有关部委和行业协会共同组织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计划”被列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这是为贯彻落实国家战略部署而提出来的高等工程教育重大改革计划,对推动高等工程教育教学改革,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华北电力大学被批准成为我国首批“卓越计划”实施高校之一,根据教育部文件精神,结合华北电力大学实施“大电力”学科战略,按照“卓越计划”人才培养体系的培养目标,即构建工程创新型和工程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在自动化专业成立了工程实践型试点班。在学生培养方面,自动化专业一直以“重实践,强能力”为特色,结合教师科研工作,开展多层次实践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结合国家、学校、学院教学理念和政策,为执行我系“卓越工程师计划”,同时为实现“多科性、研究型、国际化高水平大学”的奋斗目标,贯彻我校“学科立校、人才强校、科研兴校、特色发展”的办学方针,依托华北电力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重点研究项目“现代控制理论实验教学改革”,在自动化专业的控制理论课程方面进行了相应的教学改革。
二、教学方法改革
控制理论课程以前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虽然传统教学方式对学生控制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来说有很好的效果,从考试成绩和考研录取率看都很不错,但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主,不提倡学生自主思维,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短期教育效益好,长远教育效益差,对于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都没有帮助。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我校的多媒体授课方式取得了迅猛发展,并且以其鲜明的特点和突出的优势成为我校主要的授课方式。但是多媒体授课方式针对控制理论课程,在应用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由于本专业的课程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再加上许多刚执教的年轻教师,直接从学校到学校,缺乏电厂实践的现场经验,在教学中,存在放映速度过快,内容过多的问题,似乎提高了教学效率,扩充了教学内容,其实是由于课堂信息量过大,教师过分依赖课件,学生反而根本抓不到重点,脱离实际应用,只是使教师脱离了脏累的教学;在多媒体教学中,十几个老师使用同一个课件,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有些教师利用多媒体授课时,教师和学生之间严重缺乏交流、互动,比传统教学方式更加教条,学生出来后确实成绩高,考研成绩好,但是从研究生复试和就业以后的情况看,有相当多学生头脑混乱,不能学以至用。这些既不符合我系“重实践,强能力”的特色,也不利于年轻教师的成长,更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传统教学方式虽然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是对于教学经验和现场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师来说,其授课内容更富有灵活性,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课堂反馈来经常地调整课堂的讲授内容、速度以及方式,可以做到因材施教,并可以结合电厂的实际系统,加以讲解,提高学生实践创新和综合分析能力。
改革后的新的教学方式融合了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一方面利用多媒体的形式扩充教学内容,节省教学和记笔记时间,利用个别动画加深对现场实际系统的认识和理解,另一方面利用板书教学,给学生以理解和思考的时间,同时可以在“启发式”教学中,采用反馈教学方法,根据学生对教授内容的反馈信息进行互动,使教师可以动态地调整授课内容和方式,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双方面的能动性。采取了丰富的教学手段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设计实践能力,提高了教学效果;通过课程设计和综合实验,为学生提供综合运用知识、培养科研素质的机会,锻炼了学生的自主性;综合实验的验收采取演示、讲解和答辩相结合方式,使学生的科研能力得到全方位的锻炼。
三、教学内容改革
控制理论课程在学校整个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覆盖面较大,是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硕士点入学考试科目,是很多相关专业后续学习专业课的基础,在自动化技术飞速发展并广泛使用的今天,已经成为所有工科专业的科学普及课程,也是工程技术人员必须要掌握的基本技能。
“卓越计划”要求我专业学生掌握控制理论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电力生产过程、原理与方法,受到较好的工程实践基本训练,具有系统分析、设计、开发与研究的基本能力。为此,针对专业主干课程“控制理论”,将原来的72学时古典控制理论(含6学时实验环节)+40学时现代控制理论(无实验环节),改成64(含8学时实验环节)+32学时现代控制理论(含2学时实验环节)。调整后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
(1)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及对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2)被控对象、构成控制系统的基本元件及控制系统数学模型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