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七下07《最后一课》教案.doc

发布:2017-06-04约6.57千字共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7《最后一课》教案 教材分析:《最后一课》这篇小说以小弗朗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通过小弗朗士的所见、所闻、所感,展开故事情节,表现了小弗朗士从幼稚到悔悟再到懂事的思想变化过程。同时,小说通过不同角度的对比,表现了“最后一课”与往常上课的不同,展现了一场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全过程。学情分析:经历一学期的初中学习,学生基本能通过预习掌握文章的大意,发现不懂的问题。对记叙文这种文体比较熟悉,能找出记叙文六要素,能结合文本对主要人 物进行一定的分析,知道刻画人物的几种方法,如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等。但对小说这种体裁只是略知一二,小说的三要素,人物的塑造,环境的作用所知并不多。本课是学生进入初中以来接触到的第一篇规范的小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2、整体把握小说情节结构,分析人物形象,理解爱国主题 二、能力目标:1、掌握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2、体会本文细节描写,对比、反复等手法来表现人物,反映主题的写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897)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小说家。 三、走进普法战争: 《最后一课》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遇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拿破仑第三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巴黎。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这个短篇,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四、介绍小说常识: 1.文学体裁:小说是和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的基本形式之一。 2.小说的概念: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 环境描写来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 3.小说的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 ① 故事情节:情节是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② 刻画人物的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 ③ 环境的种类及作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 自然环境: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 小说分类:按篇幅长短分: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微型小说)。 五、检查预习效果 1、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 郝叟(hǎo sǒu) 思量(si lianɡ) 字帖(tiè) 诧异(chà) 哽咽(ɡěng yè) 祈祷(qí dǎo) 宁可(nìnɡ) 督学(dū) 钥匙(yào shi) 强迫(qiǎng) 踱步(duó) 懊悔(ào) 2、学生概述故事的大体内容: 通过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的见闻与感受来表现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热情。 六、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的情节: 1、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以什么为线索展开情节? 主人公: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 “我”的见闻感受是本文的线索。 2、按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根据小弗朗士在不同时间和不同地点的所见所闻,我们来划分情节。学生交流自读成果。学生可能出现几种划分方法: ① 上课之前(第1~10段)——上课经过(第11~23段)——下课(第24~29段) ② 上学路上(第1~6段 )——上课之前(第7~10段 )—— 上课经过(第11~23段)——宣布下课(第24~29段) ③ 上学路上(第1~6段,开端)——上课(第7~23段.发展)—— 下课(第24~29段,高潮、结局) 师生共同评议:以上故事情节的三种划分法,都有道理,但比较而言.第三种更为合理,因为它将故事情节分为三大部分:上学路上、上课和下课,突出了“上课”的情景,并且突出“我”的见闻感受这一线索。 第一种划法和第三种划法的区别在于第一部分。作为故事的开端,上学路上小弗郎士的思想性格和后面情节所表现的是截然不同的。这样的构思安排可以使读者清晰地看到人物性格由幼稚变得成熟。所以,(1~6段)应为故事的开端。 第二种将故事情节分为四个层次: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和宣布下课,其中一、二部分意思相同,可以合并,都指上课之前.不必单独划开。 所以课文按第三种划分法为好: 第一部分(1~6段):故事的开端,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点明“最后一课”发生的时代背景。 第二部分(7~23段):故事的发展,写小弗郎士上最后一课的经过。(中心) 第三部分(24~29段):故事的高潮、结局。写韩麦尔先生宣布下课时的情景。 六、布置作业: 1、思考小说的主要人物是谁?是如何刻画这个人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