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名师教案.docx
最后一课名师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读写和理解文中的重点字词,如诧异懊悔惩罚祈祷等。
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小说的情感基调。
了解小说的三要素,掌握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来表现人物心理的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默读和精读相结合,梳理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合作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深入体会人物情感,增强对文本的感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法国人民在国土沦陷时的悲愤、沉痛和对祖国深深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体会作者对侵略者的谴责,培养学生热爱和平、维护国家尊严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分析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人物形象,感受他们的爱国情感。
理解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学习小说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来表现人物心理的写作手法。
2.教学难点
深入体会小说所表达的爱国主义情感,引导学生思考在和平年代如何传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领会小说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语句,如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的含义。
三、教学方法
1.讲授法:讲解课文的重点字词、文学常识、文章结构等基础知识,为学生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2.朗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情感美,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3.讨论法: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4.情境教学法: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境,如角色扮演、多媒体展示等,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课文中的情境氛围,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5.问题引导法:提出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逐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播放一段关于法国阿尔萨斯地区美丽风光的视频,展示当地独特的风土人情,如古老的建筑、热闹的街道、淳朴的居民等。
2.播放结束后,提问学生: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是法国阿尔萨斯地区的风光,你们知道吗?这个地区曾经经历过一段特殊的历史,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最后一课》就与这段历史有关。那么,这篇课文到底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探寻答案。
(二)介绍背景知识(3分钟)
1.简要介绍《最后一课》的写作背景:普法战争时期,法国战败,被迫将阿尔萨斯和洛林割让给普鲁士。普鲁士政府禁止这两个地区的学校再教授法语,改教德语。小说《最后一课》就是以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创作的。
2.强调这一历史背景对于理解课文主题和人物情感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作者通过这篇小说所表达的对祖国语言和文化的热爱,以及对侵略者的愤恨之情。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词多读几遍。
2.教师出示文中的生字词,如诧异懊悔惩罚祈祷婉转喧闹督学思量等,指名学生认读并解释意思。
诧异:觉得十分奇怪。
懊悔: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自恨不该这样。
惩罚:处罚。
祈祷:一种宗教仪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
婉转:形容声音抑扬动听。
喧闹:喧哗热闹。
督学:旧时教育行政机关中负责视察、监督学校工作的人员。
思量:考虑。
3.默读课文,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本文的主要人物有哪些?
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分别是什么?
文章围绕最后一课写了哪几个情节?
4.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主要人物: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时间:普法战争时期,法国战败,即将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给普鲁士的那天。
地点:法国阿尔萨斯地区的一所乡村小学。
情节:上学路上(开端)、上课经过(发展)、宣布下课(高潮、结局)。
(四)精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15分钟)
1.分析小弗郎士的人物形象
分组讨论: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前后的表现有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反映了他怎样的心理?
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进行分析:
上课前:我贪玩、怕老师,对学习不感兴趣。如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体现了小弗郎士的天真活泼、贪玩好动。
上课时:我开始认真听讲,对韩麦尔先生的态度发生了转变,从害怕到敬爱,对学习也有了新的认识。如我听了这几句话,心里万分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