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六章_均匀平面波的反射和透射.ppt

发布:2017-05-20约字共8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05-1-25 第一章 电磁场的数学物理基础 第一课 第一课 第一课 6.1 均匀平面波对分界平面的垂直入射 6.3 均匀平面波对理想介质分界平面的斜入射 6.4 均匀平面波对理想导体表面的斜入射 习题: 6.12, 6.14, 6.24, 6.25, 6.26 2. 全透射和布儒斯特角 ——平行极化波发生全透射。 当θi=θb 时,Γ// = 0 全透射现象:反射系数为0 ——无反射波。 布儒斯特角(非磁性媒质) : 讨论 产生全透射时, 。 在非磁性媒质中,垂直极化入射的波不会产生全透射。 任意极化波以θi=θb 入射时,反射波中只有垂直极化分量—— 极 化滤波。 θb的推证 6.3.3 全反射 1. 全反射与临界角 问题:电磁波在理想导体表面会产生全反射,在理想介质表面也 会产生全反射吗? 概念:反射系数的模等于 1 的电磁现象称为全反射。 当 条件:(非磁性媒质,即 ) 由于 因此得到,产生全反射的条件为: 电磁波由稠密媒质入射到稀疏媒质中,即ε1 ε2 ; 对全反射的进一步讨论 θ i θc 时,不产生全反射。 透射波沿分界面方向传播,没有沿z 方向传播的功率,并且反射功率密度将等于入射功率密度。 入射角不小于 称为全反射的临界角。 θ i =θc 时, 透射波电场为 θ i θc 时, 透射波仍然是沿分界面方向传播,但振幅在垂直于分界面的方向上按指数规律衰减。这种波称为表面波。 z 分界面 稀疏媒质 表面波 例 6.3.1 一圆极化波以入射角θi=π/ 3 从媒质1(参数为μ=μ0、ε=4ε0 )斜入射至空气。试求临界角,并指出此时反射波是什么极化? 入射的圆极化波可以分解成平行极化与垂直极化的两个线极化波,虽然两个线极化波的反射系数的大小此时都为1,但它们的相位差不等于±π/ 2,因此反射波是椭圆极化波。 解:临界角为 可见入射角θi=π/ 3大于临界角θc=π/ 6 ,此时发生全反射。 例6.3.2 下图为光纤的剖面示意图,如果要求光波从空气进入光纤芯线后,在芯线和包层的分界面上发生全反射,从一端传至另一端,确定入射角的最大值。 解:在芯线和包层的分界面上发生全反射的条件为 由于 所以 故 例6.3.3 一平面波从介质1 斜入射到介质与空气的分界面,试计算:(1)当介质1分别为水εr =81、玻璃εr =9 和聚苯乙烯εr =1.56 时的临界角θc ;(2)若入射角θi = θb ,则波全部透射入空气。上述三种介质的θi =? 解: 水 玻璃 聚苯乙烯 介质 临界角 布儒斯特角 6.4.1 垂直极化波对理想导体表面的斜入射 设媒质1为理想介质,媒质2 为理想导电体,即 则媒质 2 的波阻抗为 此结果表明,当平面波向理想导体表面斜投射时,无论入射角如何,均会发生全反射。因为电磁波无法进入理想导体内部,入射波必然被全部反射。 驻波系数(驻波比) S 讨论 当Г=0 时,S =1,为行波。 当Г=±1 时,S = ? ,是纯驻波。 当 时,1 S ? ,为混合波。S 越大,驻波分量 越 大,行波分量越小; 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来表达驻波或反射程度 入射波空间存在入射波和反射波,透射波空间仅有透射波 入射、反射和透射波的方向均在垂直分界面的方向 入射、反射和透射波电磁场的方向均在同一坐标轴方向 入射、反射和透射波各自满足单一媒质空间中的传播规律 入射波空间的合成波一般为行驻波,理想导体情况为纯驻波 相关概念和物理量: 行波、驻波、行驻波、反射系数、透射系数、驻波系数(驻波比)、波腹、波节、光密媒质、光疏媒质 解题方法要点 从已知入射波出发,分别写出反射波和透射波表达式,据 此分析讨论合成波的相关内容 按定义、规律求解待求物理量 均匀平面波垂直入射问题小结 例6.1.1 一均匀平面波沿+z 方向传播,其电场强度矢量为 解:(1) 电场强度的复数表示 (1)求相伴的磁场强度 ; (2)若在传播方向上z = 0处,放置一无限大的理想导体平板, 求区域 z 0 中的电场强度 和磁场强度 ; (3)求理想导体板表面的电流密度。 则 写成瞬时表达式 (2) 反射波的电场为 反射波的磁场为 在区域 z 0 的合成波电场和磁场分别为 (3) 理想导体表面电流密度为 例6.1.2 在自由空间,一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