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小专题)应用动力学观点和能量观点突破力学压轴题.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教师姓名 学生姓名 填写时间 学科 物理 年级 上课时间 课时计划 2h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个性化学习问题解决 教学
重点、难点 教
学
过
程
第5课时 (小专题)应用动力学观点和能量观点突破力学压轴题突破一 应用动力学和能量观点分析直线、平抛和圆周运动组合问题
这类模型一般不难,各阶段的运动过程具有独立性,只要对不同过程分别选用相应规律即可,两个相邻的过程连接点的速度是联系两过程的纽带。很多情况下平抛运动末速度的方向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突破口。
【典例1】 如图1所示,将一质量m=0.1 kg的小球自水平平台顶端O点水平抛出,小球恰好无碰撞地落到平台右侧一倾角为α=53°的光滑斜面顶端A并沿斜面下滑,斜面底端B与光滑水平轨道平滑连接,小球以不变的速率过B点后进入BC部分,再进入竖直圆轨道内侧运动。已知斜面顶端与平台的高度差h=3.2 m,斜面高H=15 m,竖直圆轨道半径R=5 m。取sin 53°=0.8,cos 53°=0.6,g=10 m/s2,求:
图1(1)小球水平抛出的初速度v0及斜面顶端与平台边缘的水平距离x;
(2)小球从平台顶端O点抛出至落到斜面底端B点所用的时间;
(3)若竖直圆轨道光滑,小球运动到圆轨道最高点D时对轨道的压力。
解析
(1)小球做平抛运动落至A点时,由平抛运动的速度分解图可得:
v0=
由平抛运动规律得:v=2gh
h=gt,x=v0t1
联立解得:v0=6 m/s,x=4.8 m
(2)小球从平台顶端O点抛出至落到斜面顶端A点,需要时间t1==0.8 s
小球在A点的速度沿斜面向下,速度大小
vA==10 m/s
从A点到B点
由动能定理得mgH=mv-mv
解得vB=20 m/s
小球沿斜面下滑的加速度a=gsin α=8 m/s2
由vB=vA+at2,解得t2=1.25 s
小球从平台顶端O点抛出至落到斜面底端B点所用的时间
t=t1+t2=2.05 s
(3)水平轨道BC及竖直圆轨道均光滑,小球从B点到D点,由动能定理可得
-2mgR=mv-mv
在D点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
FN+mg=m
联立解得:FN=3 N
由牛顿第三定律可得,小球在D点对轨道的压力FN′=3 N,方向竖直向上
答案 (1)6 m/s 4.8 m (2)2.05 s (3)3 N,方向竖直向上
【变式训练】
1.(2014·高考押题卷五)如图2所示,用内壁光滑的薄壁细管弯成的“S”形轨道固定于竖直平面内,其弯曲部分是由两个半径均为R=0.2 m的半圆平滑对接而成(圆的半径远大于细管内径)。轨道底端A与水平地面相切,顶端与一个长为l=0.9 m的水平轨道相切B点。一倾角为θ=37°的倾斜轨道固定于右侧地面上,其顶点D与水平轨道的高度差为h=0.45 m,并与其它两个轨道处于同一竖直平面内。一质量为m=0.1 kg的小物体(可视为质点)在A点被弹射入“S”形轨道内,沿轨道ABC运动,并恰好从D点无碰撞地落到倾斜轨道上。小物体与BC段间的动摩擦因数μ=0.5。(不计空气阻力。g取10 m/s2。sin 37°=0.6,cos 37°=0.8)
图2(1)小物体从B点运动到D点所用的时间;
(2)小物体运动到B点时对“S”形轨道的作用力大小和方向;
(3)小物体在A点获得的动能。
解析 (1)小物体从C点到D点做平抛运动,有
vy==3 m/s
tan θ=
解得vC=4 m/s
小物体做平抛运动的时间为
t1==0.3 s
小物体从B到C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μmg=ma
由运动学公式得
v-v=-2al
代入数据解得vB=5 m/s
小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的时间为
t2=-=0.2 s
小物体从B点运动到D点所用的总时间为
t=t1+t2=0.5 s
(2)小物体运动到B点时,设其受到轨道的作用力方向向下,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FN+mg=m
解得FN=11.5 N
由牛顿第三定律得对轨道的作用力大小
FN′=FN=11.5 N
方向竖直向上
(3)小物体从A运动到B点的过程,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得
EkA=4mgR+mv
解得EkA=2.05 J
答案 (1)0.5 s (2)11.5 N 竖直向上 (3)2.05 J
突破二 应用动力学和能量观点分析传送带、滑块——滑板模型
1.方法技巧
若一个物体或多个物体参与了多个运动过程,有的过程只涉及运动和力的问题或只要求分析物体的动力学特点,则要用动力学方法求解;若某过程涉及做功和能量转化问题,则要考虑应用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或功能关系求解。
2.解题模板
【典例2】 (2014·牡丹江一模)如图3所示,x轴与水平传送带重合,坐标原点O在传送带的左端,传送带长L=8 m,匀速运动的速度v0=5 m/s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