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金融市场监管.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第七章 金融市场监管 金融领域存在市场失灵的现象,即存在垄断、外部性、产品的公共性、信息的不完整性、过度竞争等所带来的不稳定性、不公平性,进而会导致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价格信息的扭曲,引致社会资金配置效率下降。 必须通过一定的手段避免、消除或部分消除由金融市场机制本身所引起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价格信息扭曲,以实现社会资金的有效配置。 其中一种手段就是金融监管。 第一节 金融市场监管概述 一、金融监管的理论基础 1、金融监管:金融管理当局对金融行业、金融市场的限制、管理和监督。是金融监管的主体为了实现监管的目标而利用各种监管手段对监管的对象所采取的一种有意识的和主动的干预和控制活动。 2、金融监管的理论基础:为什么要进行监管? (1)、金融风险:金融业是高风险的行业,需要外部监管来维持稳定,确保安全。 高风险具体表现为金融业集中了各种经济风险,以及风险可以通过金融业进行传递。 (2)、信息不对称:金融主要是资金的融通,资金借入方与资金借出方存在信息不对称,借入方拥有更多的信息。信息不对称会降低市场效率,并产生各种风险,需要外部监管。 (3)、自由竞争悖论: 金融业同其他行业一样,需要通过竞争提高效率。但竞争的结果一方面引起垄断,另一方面竞争失败者的倒闭等会引起金融体系的不稳定。这样就需要外部监管来保持一定程度的竞争。 (4)、公共利益特性:金融业具有一定的公共产品特征,不能完全由市场进行,市场存在失灵的地方,需要外部监管。 (5)、俘获论:大机构有能力影响政府,采取种种监管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利益与地位。 典型的例子:市场准入的监管。 (6)、经济监管论:金融监管是一种存在需求和供给的特殊商品。 金融监管的需求:既有或潜在利益的获得者,如现有的金融机构通过管制来限制潜在竞争者;以及金融客户通过金融监管来促使金融机构提高服务质量,降低费用等。 金融监管的供给:政府的利益驱动,如官员政绩等。 经济监管论:供求力量对比决定了监管与否及其性质、范围、程度等。 3、金融监管的成本: (1)、道德风险:在存在金融监管条件下,金融市场的参与者倾向于追求高利润,而忽视安全性等问题。 (2)、合规成本:被监管者为了遵守有关监管规定而额外承担的成本。 (3)、监管带来的经济损失:即监管会对经济产生影响,可能会导致社会福利的降低。监管有时起着保护低效率的生产结构的作用,因而会成为管理和技术革新的障碍。 二、金融监管的主体 1、政府机构:权力由政府授予,负责制定金融市场监管方面的各种规章制度以及这些规章制度的实施。如我国的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 2、自律性的监管机构:主要是行业协会,一些非官方性质的机构。如证券交易所、证券业协会等。其权力来自于其成员对机构决策的普遍认可。出现违规现象并不会造成法律后果,但可能会受到机构纪律的处罚。 三、金融市场监管的对象 1、 金融市场主体:对金融市场的交易者进行的监管。 (1)、发行人:资格审查、信息披露等方面的而监管。 (2)、投资者:资格审查、交易行为的监管。 2、金融市场的客体:主要是对各种金融工具的发行流通进行监管。如发行的审核制,以及交易过程中的各种制度规则。 3、金融中介:金融中介的设立,金融中介的经营活动,以及金融从业人员的监管。 四、金融市场监管的目标、原则与手段 1、金融市场监管的目标 (1)、保护金融机构的正常经营活动,保护存款人与投资者的利益。 (2)、维护金融系统的稳定,降低金融风险,控制危机的产生。 (3)、创造公平的环境,促进金融市场的有效竞争,提高市场效率。 (4)、规范各种交易行为,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 (5)、服务经济政策,促进经济发展。 2、金融监管的原则: (1)、合法性原则:主要是指监管活动要依法进行。 (2)、三公原则: 公开原则:各种信息都应该公开,这里主要是指监管的信息,公开监管的程序、过程、处理的结果等。 公平原则:监管过程要公平,不能因为不同的监管对象、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环境等监管措施发生变化。 公正原则:给予监管对象公正的待遇。 (3)、自愿原则:金融活动应该是交易各方依照市场规则自愿进行。 (4)、监督与自律相结合的原则: (5)、系统风险控制原则:监管要控制风险,保证金融体系的稳定。 (6)、审慎监管的原则:通过对准入资格、经营活动的监管的等实现适度监管以及适度竞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