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教学目标.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一单元教学目标
1、能了解作者按事情发展顺序安排材料的方法,知道安排了什么材料,重点是什么。
2、学会本单元的22个生字,理解48个词语的意思,能用“掩护、居高临下、悄悄、准能”和“只有……才……”“只要……就……”造句。
3、能按课后作业的要求朗读、默读课文,背诵指定的课文和惜时格言。
4、能写好一件难忘的事,做到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列提纲作文。
5、感受狼牙山五壮士为保卫祖国而壮烈献身的崇高精神,诸葛亮神机妙算所表现出来的杰出才智,懂得要珍惜大好时光。
1 狼牙山五壮士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安排材料的方法。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23个词语的意思,能用“掩护”“居高临下”造句。
3、感受五壮士坚贞不屈的英勇气概和为祖国为人民壮烈献身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安排材料的方法,知道安排了哪些材料,重点材料是什么,并用此方法理解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战士”“烈士”“壮士”等词不同的意思。搞懂为什么称马宝玉等五个战士为“狼牙山五壮士”。
三、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自学生字新词,学习“提示”,给课文分段,细读第一段。
二、教学过程
一)点题,导入新课
1、讲述
在八路军某部七连,至今还流传着抗日时期中的这样一件事:每天早晨,当连队集合举行庄严的点名仪式时,连长点到:“马宝玉!”没有到的回音,“葛振林!”也没有回音,“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都没有回音。只见全连战士身子挺得更直,低垂着头,全场气氛肃穆……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狼牙山五壮士》一文后,就会明白。
2、提问:“壮士”是什么意思?在文中指谁?题文联系回答。
二)自学课文。
要求:1、读通课文,自学生字新词,注意读准多音字。(沉着、磨盘)认清字形,比较形近字。
2、思考:为什么称五战士为:壮士?
3、按课后第二题的提示给课文分段。
三)检查自学。
1、检查生字新词,字音、字形、带点字意思。
2、指名试读课文,考虑问题,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检查分段情况,说出每段大意的中心词(接受任务、引敌上山、引上绝路、英勇杀敌、壮烈跳崖)
这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四)指导学习“学习提示”
告诉我们什么?怎样学懂这类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文章?
《狼牙山五壮士》一文安排的五个材料,重点写了哪些?(2、3、4段。)
五)学习第一段(第1自然段)。
1、五壮士接受了什么任务?
2、“掩护”是什么意思?
3、读一读文中带有“掩护”的句子,用“掩护”口头造句。
六)完成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3、作业本中有关作业。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生字新词。
2、读懂课文二、三段,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了解作者在这三段中安排的材料。
3、学习课文从不同的侧面描绘五壮士痛打敌人的特点。能用“掩护”造句。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生字新词。
二)学习重点段。
1、学习第二段。(引敌上山)
(1)轻声自由读课文后,问: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2)想一想:作者安排了怎样的段式来介绍这一点?请把这一段分成三层。
(3)齐读概括部分和总结部分。
怎样的描写表达出来的?(人物的神态、动作)
学生边读课文,边想像模仿动作,感受五壮士的高大形象,体会五位战士的个性特征。
五壮士的神态、动作虽然不同,但他们的心愿都是相同的,都是怀着对敌人的刻苦仇恨勇猛歼敌。
2、学习第三段(引上绝路)。提问:
(1)“五壮士胜利的完成了掩护任务,准备转移。”这句话在第二、三段中起了什么作用?
(2)第2—6句是按怎样的顺序叙述的?
(3)五壮士在完成了掩护任务后,为什么要向三面都是悬崖的莲花瓣走去?
(4)“斩钉截铁”一词的语气是怎样的?“热血沸腾”刻画了五壮士怎样的感情?
三)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一、二、三段。
四)完成作业本上相关作业。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四、五段,了解作者在这两段安排了什么材料?
2、理解重点词语,进一步体会怎样把句子写具体,写生动。
3、感受五壮士坚贞不屈的英勇气概和为人民壮烈牺牲的崇高品质。
二、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四段(第4—6自然段)。默读课文后,指导学生。
1、先概括地说说五壮士是怎样把敌人引上三面都是悬崖的顶峰。
2、再具体说说五壮士在顶峰是怎样消灭敌人的?
神态、动作,讨论重点词句。
抢、夺、插、举、拔、拧、掷
这些动作说明五壮士在枪尽弹决的情况下,面对疯狂的敌人,毫不畏惧,用石头去砸敌人,表现了战士对敌人无比的仇恨、对人民对革命无比的热爱和顽强的斗争精神。
3、理解重点句:
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
4、有感情朗读描写班长的语句。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四段。
二)学习第五段(第7—10自然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