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讲述.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一、“开眼看世界”:新思想的萌发 ——(地主阶级抵抗派) 1、向西方学习的背景 (1)中国清朝处于封建社会晚期,危机四伏。(根本原因) (2)工业革命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加紧对外侵略扩张。 (3)鸦片战争使有识之士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2、概况 (1)林则徐 ①内容:在主持广东禁烟期间,设立译馆,编译《四洲志》《各国律例》,仿制西方战舰炮车。 ②地位:《四洲志》介绍世界三十余国的地理、历史和政情,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 ③评价:近代中国主动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魏源 ①成就:1842年,在林则徐《四洲志》的基础上编撰了《海国图志》, ②内容:这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认为夷之长技有三:战舰、火器、养兵练兵之法;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 ③地位: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战争以严酷的实事暴露了这种差距,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出现了《海国图志》、《瀛环志略》等著作。这一代中国人……开始去了解西方……标示了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可惜的是,在当时,对这两部意在警世的著作予以最大注意的,不是中国人,而是日本人。日本社会因炮声震撼而惊醒,中国社会却在炮声沉寂后昏昏睡去。当60年代郭嵩焘、冯桂芬重新提起《海国图志》《瀛环志略》的时候,20年的光阴已在昏睡中丧失了。读史至此,往往使人扼腕久之。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陈旭麓 3、评价林则徐、魏源等人事迹和思想 (1)进步性: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开端。 (2)局限性:思想是在民族危机下仓促形成的,因此仅仅局限于著书立说,未能付诸实践和形成时代风气。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地主阶级洋务派 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 内忧:太平天国运动的威胁。 外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 2、代表人物: 在中央以恭亲王奕?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 3、主张: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派肯定封建制度,强调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时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目的是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中学为体:“中学”指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纲常名教,如“三纲五常”等思想。“中学为体”是指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 (2)西学为用:“西学”指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西方科学技术、生产技术和军事技术。“西学为用”是指采用西方国家在教育、赋税、武器装备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 4、洋务派的实践 (1)以“自强”为旗号,创办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2)以“求富”为旗号,创办一批近代民用工业。 (3)创办近代海军,建立海军衙门。 (4)建立一批新式学校,派遣留学生。 5、评价洋务运动 (1)积极方面: ①洋务派将魏源的“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②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有利于近代教育的发展和西学的传播。 (2)局限性:单纯引进西方科技而没有变革封建制度最终导致洋务运动的失败。 三、维新变法思想 ——资产阶级维新派 1、早期维新思想的产生(早期维新派) (1)形成的背景: ①洋务运动的展开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②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和科学文化的传入。 (2)时间人物:19世纪60年代,王韬、郑观应、薛福成等。 (3)主要内容: ①经济: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 ②文化: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③政治:主张改革,实行君主立宪制(设立议会)。 (4)评价: ①局限性: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没有付诸行动。 ②进步性: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康梁维新思想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2、维新思想的发展(19世界90年代) (1)发展的背景: ①政治: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②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但水平仍低。 ③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但力量弱小。 ④思想:早期维新思想奠定基础和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 (2)代表人物: ㈠康有为 思想主张: ①在广州办万木草堂,宣传维新思想。 ②撰写的《新学伪经考》,将封建统治者奉为儒学正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