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阶段 专题四 第二节 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证明] (1)因为ABC-A1B1C1是直三棱柱, 所以CC1⊥平面ABC, 又因为AD?平面ABC,所以CC1⊥AD. 又因为AD⊥DE,CC1,DE?平面BCC1B1,CC1∩DE=E, 所以AD⊥平面BCC1B1.? 又因为AD?平面ADE, 所以平面ADE⊥平面BCC1B1. (2)因为A1B1=A1C1,F为B1C1的中点, 所以A1F⊥B1C1. 因为CC1⊥平面A1B1C1,且A1F?平面A1B1C1, 所以CC1⊥A1F. 又因为CC1,B1C1?平面BCC1B1,CC1∩B1C1=C1, 所以A1F⊥平面BCC1B1. 由(1)知AD⊥平面BCC1B1,所以A1F∥AD. 又因为AD?平面ADE,A1F?平面ADE, 所以A1F∥平面ADE. [类题通法] (1)证明面面平行依据判定定理,只要找到一个面内两条相交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平行即可,从而将证明面面平行转化为证明线面平行,再转化为证明线线平行. (2)证明面面垂直常用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即证明一个面过另一个面的一条垂线,将证明面面垂直转化为证明线面垂直,一般先从现有直线中寻找,若图中不存在这样的直线,则借助中线、高线或添加辅助线解决. 证明:连接OC, 因为OA=OC,D是AC的中点, 所以AC⊥OD. 又PO⊥底面⊙O,AC?底面⊙O, 所以AC⊥PO. 因为OD,PO是平面POD内的两条相交直线, 所以AC⊥平面POD.而AC?平面PAC, 所以平面POD⊥平面PAC. 5.(2012·北京东城二模)如图,矩形AMND 所在的平面与直角梯形MBCN所在的平面 互相垂直,MB∥NC,MN⊥MB. (1)求证:平面AMB∥平面DNC; (2)若MC⊥CB,求证:BC⊥AC.? 证明:(1)因为MB∥NC,MB?平面DNC,NC?平面DNC, 所以MB∥平面DNC. 又因为四边形AMND为矩形, 所以MA∥DN. 又MA?平面DNC,DN?平面DNC. 所以MA∥平面DNC. MA∩MB=M,且MA,MB?平面AMB, 所以平面AMB∥平面DNC. (2)因为四边形AMND是矩形, 所以AM⊥MN. 因为平面AMND⊥平面MBCN, 且平面AMND∩平面MBCN=MN, 所以AM⊥平面MBCN. 因为BC?平面MBCN, 所以AM⊥BC. 因为MC⊥BC,MC∩AM=M, 所以BC⊥平面AMC. 因为AC?平面AMC, 所以BC⊥AC. [考情分析]此类问题通常是把平面图形折叠成空间几何体,并以此为载体考查线线、线面、面面的位置关系及有关计算.试题以解答题为主,通过折叠把平面图形转化为空间几何体,更好地考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思路点拨] (1)首先确定折叠后各边的数量,即边与边之间的位置关系,利用勾股定理判定EG⊥GF;(2)把G点作为顶点,面CDEF作为底面,求四棱锥的体积. 又因为CF⊥EF,CF⊥FG,所以CF⊥平面EFG. 所以CF⊥EG,所以EG⊥平面CFG. 又EG?平面DEG,所以平面DEG⊥平面CFG. [类题通法] (1)解决与折叠有关的问题的关键是搞清折叠前后的变化量和不变量,一般情况下,线段的长度是不变量, 而位置关系往往会发生变化,抓住不变量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2)在解决问题时,要综合考虑折叠前后的图形,既要分析折叠后的图形,也要分析折叠前的图形. [思路点拨] (1)证明CD,AB都垂直于平面SAD即可;(2)利用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证明. [证明] (1)取SD的中点E,连接AE,NE,如图所示. 由SA2+AD2=22+22=8=SD2,SA2+AB2=22+12=5=SB2, 得SA⊥AB,SA⊥AD, 又AB∩AD=A,所以SA⊥平面ABCD. 又因为AB⊥AD,AD∩SA=A, 所以AB⊥平面SAD. 又CD⊥平面SAD,所以AB∥CD. [名师支招] 本题第(1)问由垂直转化为平行,即通过证明两条直线垂直于同一个平面证明这两条直线平行;第(2)问是由平行转化为垂直,即若两条平行直线中的一条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另一条直线也垂直于这个平面. [高考预测] 如图所示,在棱长为2的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F分别为DD1,DB的中点. (1)求证:EF∥平面ABC1D1; (2)求证:EF⊥B1C; (3)求三棱锥B1-EFC的体积VB -EFC. 1 证明:(1)如图,连接BD1,BC1,AD1,在△DD1B中,E,F分别为D1D,DB的中点,则EF∥D1B. 又∵D1B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