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现代教育与人的发展.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三章 现代教育与人的发展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对教育的制约人的身心发展特点:P71顺序性、阶段性、差异性、不均衡性。阶段性有:乳儿期(1周岁以内),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岁),童年期(又称学龄初期6.7岁-12.3岁),少年期(又称学龄中期12.3岁-15.6岁),青年期(又称学龄晚期15.6岁-17.8岁)二、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对教育的制约:P731.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发展。2.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均衡性,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3.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第二节 影响人发展的因素一、关于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的主要观点(一)单因素论与多因素论1.单因素论单因素论,也称单一因素决定论,认为人的发展是由某一种因素决定的,常见的有内发论和外铄论。2.多因素论多因素论,是与单因素论相对的一种学说,主张人的发展受遗传、环境、教育的影响以及个人已有的发展水平和主观能动性的制约。(二)内发论和外铄论1.内发论该观点认为人类个体的心理发展完全是由个体内部所固有的自然因素预先决定的,心理发展的实质是这种自然因素按其内在的目的或方向而展现的。内发论强调遗传在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完全否定后天学习、经验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2.外铄论该观点与内发论相反,认为个体心理发展的实质是环境影响的结果,环境影响决定个体心理发展的水平与形式。这种观点又称环境决定论、经验论。外铄论把心理发展看作外界环境影响的结果,否认心理发展的内因作用。其根本错误在于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一种机械主义的发展观。3.内因与外因的交互作用论第一,遗传与环境对人发展的作用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第二,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第三,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不是始终固定不变的,它们是一个动态的相互作用过程。第四,主体与客体之间是一种作用与反作用的动力关系。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遗传影响人的发展首先,生理结构与机能是由其父母的遗传物质(DNA)决定的。其次,遗传素质是非获得性素质,是一种基因的本能遗传现象。最后,遗传成熟机制制约着个体发展的顺序、速率。遗传不决定人的发展一方面,如上所述,遗传影响着人的发展;另一方面,遗传的影响仅仅是潜在的,而非现实的。即遗传因素是后代发展的生理基础,规定着后代发展的可能性方向,但非现实的影响。“遗传决定论”或“先天决定论”是错误的。后天环境和教育等影响对人的发展具有现实性的影响,表现在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方面。环境及其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一)环境影响人的发展环境是围绕在个体周围的并对个体自发地产生影响的外部世界,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三个方面。自然环境与人的发展包括人的出生地的自然条件、所处的地理位置等,2.社会环境与人的发展包括各种社会因素及其构成的复杂关系,以及其变迁带来的教育影响与对人发展的影响等。3.家庭环境与人的发展家庭是以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特殊单位,既是生产单位,又是生活单位,同时又是教育单位。家庭教育具有启蒙性、血缘性、亲子性、陶冶性等多种特点;家庭对个体身心发展的意义是重大的。家庭中的许多因素影响家庭教育的结果,如父母的学历和职业,父母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家庭的气氛、物质条件等等都影响着儿童的身心发展。(二)环境不决定人的发展1.是环境影响具有自发性。人自从来到人世就与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因为环境本身是客观存在的。2.是环境影响具有偶然性,即环境影响因素是客观存在的,只有当个体接触到它时才可能受其影响。3.是人对环境影响具有选择性,即个体对环境影响存在适应与对抗等多种选 择。 因此,环境不决定人的发展。第三节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个体个性化与个体社会化个体个性化与教育 1.个性发展的含义心理学认为,个性具有一定的意识倾向性和鲜明的个体差异性。另一种观点认为,个性是人性在个体上的具体表现马克思主义人学观认为:个性是指自为的社会特质,是个体区别于他人他物的特殊性质、结构和功能。个性发展,就是在人的共同性的基础上,充分地把人的差别性显示出来,从而使每一个人都具有高度的自主性、能动性与创造性。2.个性化是个人都有的同他人完全不同的特殊人格。(二)个性发展的条件 首先,高度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和它所创造的社会物质条件,是人的个性化 发展的其次,社会结构和人与人联系的方式,社会的精神文明状况、意识形态等,构成人的个性发展的政治、思想和文化前提;最后,人作为生物个体的遗传因素、主体的身心发育程度和活动的方式与状态,是人的个性发展的内在条件。现代教育与个体个性化(一)现代教育在人的个性发展中的作用1.现代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性的发展。现代教育对人的主体性的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教育通过对人的道德、智力、能力的培养而提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