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4.3乐音与噪声.doc

发布:2017-02-03约3.49千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三节 乐音与噪声 备课人:王维新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乐音的三要素 教学难点:音调与响度的区别 仪器材料: 锯条(0—30cm);橡皮筋、直木板、纸杯、火柴杆;截成两段的圆珠笔;鼓、泡沫小球;音叉及鼓锤;示波器;塑料盒;水杯七个、竹筷子.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两名女学生表演水杯琴 两名男学生制造噪声   那么,前者的声音(悦耳动听,使人愉快,)我们称之为乐音,后者的声音(嘈杂刺耳,令人烦躁)我们称之为噪声.今天我们主要研究乐音和噪声的有关知识. 讲授新课: 一、乐音的三要素: 乐音有几个非常重要的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1.音调 提出问题:水杯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教师用竹筷子敲一遍; 我们把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音调与什么有关?我们大家用实验来探讨一下. 分组实践活动1: ①学生动手做图1实验,教师提出:振动的快慢跟锯条伸出的长短有何关系?音调跟振动的快慢有什么关系? 教师总结: 音调的高低是由声源振动的快慢决定的.每秒钟声源振动的次数叫频率,也就是声波的频率.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简称赫,(Hz).每秒振动一次叫1赫.每秒钟振动1000次,声音的频率就是1000赫.声源振动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听起来尖细;频率越小,音调越低,听起来低沉. 小实验1:教师出示截成两段的圆珠笔(可视为高矮不同的笔帽),请同学吹出声音; 提出问题:笔帽是靠什么发声的?音调有什么不同?教师再联系生活的管乐器——笛子. 分组实践活动2: ②如图2实验:将橡皮筋橡皮筋橡皮筋 教师总结:弦的长、短不同, 教师再联系生活的弦乐器——吉他、小提琴等. 交流讨论: 这三个小实验都是由于声源振动快慢的改变而引起音调的不同. 学生聆听 :不同频率的音叉音调不同,巩固赫兹的含义. 2.响度 教师创设情景引出响度的概念: “大声说话”、“低声细语”里的“高”、“低”指的是声音的大小.物理学中把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叫响度. 提出问题: 响度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呢?通过实验来探究. 小实验2: 教师演示轻敲、重敲鼓面,引起泡沫球的跳动进而得出鼓面振动的幅度大小不同; 教师提出问题:响度的大小与鼓面振动的幅度是否有关? 学生得出:振动的幅度越大,响度越大;振动的幅度越小,响度越小. 教师总结:响度和声源振动的幅度大小有关,声源振动的幅度越大,响度越大;声源振动的幅度越小,响度越小. 接着教师提出问题:声源的振幅相同,人们听到的声音响度是否就一定相同? 学生聆听群马的马蹄声(由近到远) 得出: 响度还和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离声源越远声音越分散,声音的响度也就越小 3.音色 做个小游戏:蒙上一位同学的眼睛,让他猜猜说话的同学是谁? 提出问题: “不见其人,却辨其声”?如同一支曲子,用不同的乐器演奏;同一支歌,几个人同时演唱.人耳总能分辨出是什么乐器,或是谁在演唱.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不同的乐器、不同的人,也就是不同的声源发出的声音,除了音调和响度可能不同之外,还有另一个特征——音色   那么同学们听听几种不同乐器声的声音,看都是什么乐器演奏的. 以上都是我们凭感觉来辨别的,音色也是由声源的振动情况决定的,那么从波形上来观察一下,显然每一种声音都有自己的特色. 我们把音调 响度 音色称为乐音的三要素 . 二、噪声及其危害 演示实验: 敲击音叉,发出的声音悦耳动听;刮玻璃(或揉塑料盒),发出的声音刺耳难听. 学生猜想: 乐音与噪声为什么会有两种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