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4.2—4.3乐音与噪音.doc

发布:2017-03-10约4.21千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课题:4.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主备人:张仲良 学习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速度不同,知道15℃的空气中的声速340m/s。 3.能分析回声的形成,能解释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声现象。 4.知道声音在人耳的传播过程。 学习重难点 重点:1. 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的探究。 2. 关于回声的有关计算。 难点:1. 设计探究的实验; 2. 声现象的分析、解释。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归纳法 学习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 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 , 停止,发声也停止。 2、 演奏小提琴时,琴弦在 ,打鼓时, 在振动;敲击瓷碗边缘后听到的声音是由 振动发出的;吹笛子时,笛子发声是由 发出的。 3、声音靠 传播,声音以 的形式传播,声速大小与 有关,15 ℃时空气中的声速是 。 4、通过课本活动,你可以得出,声音可以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传播,但不能在_________中传播。 5、声音在空气中是以波动的形态传播的,我们把它叫做_________。声音还具有能量,叫做_________。 6、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____________,在水中传播要比空气中要______,在钢铁中传播比水中还要_________。 (二)引入新课 任务一:声音的世界 观察课本第75页的插图,聆听相关的声音。请提出两个有关声音的问题,并和同学交流。 任务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1)声音向外传播时(与水波相似)声音在以下几种介质中传播时,传播速度最大的是(  ) A.空气 B.水 C.酒精 D.钢管 A.学生听到老师的讲课声是靠空气传播的 B.“土电话”靠固体传声 C.声音在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的慢 D.真空不能传声。 (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声现象,通过探究,我们知道了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停止,其发声也就停止。 声音靠传播的,、、都是能传播声音的介质,由于中什么都没有,所以它不能传声。 声音在空气中(15℃)的传播速度为;声音在气体中的速度小于中的速度,更小于中的速度。℃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六)课后反思 课题:4.2 -4.3乐音与噪声 2课时 主备人 :张仲良 教学目标: 1、了解乐音及它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2、知道控制噪声的措施。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 4、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激发学生研究自然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乐音的三要素 教学难点:音调与响度的区别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阅读课本,归纳总结) 声音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优美动听的,叫做________;另一类是杂乱刺耳的,叫做________。乐音的三个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物理中用________表示声音的高低,音调的高低由物体振动的______决定。物体每秒钟振动的次数叫________。 物理学中把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大小)称为______ ,它与发声体的_______有关,还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________也叫音质或音品,它反映了每个物体发出的声音的_______,是一种声音与另一种声音最本质的区别。 人一般只能听到频率在_________Hz范围内的声音,高于__________的声波称为超声波,低于20Hz的声波称为次声波。 学习过程: 任务一、乐音(阅读课本P82-P83第一段) 1、噪声:嘈杂难听的、令人厌烦的声音。(有规律的振动产生的声音) 2、乐音:优美动听的、令人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