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乐音和噪声》教学设(刘磊).doc

发布:2016-11-23约3.77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乐音和噪声》教学设计 彩虹中学 刘磊 2009.11 教材分析: 乐音与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但学生们对声音最直观的感觉是声音的大小和音调的高低,并在描述上是不准确的,这种先前的认识对教学带来一定的干扰。因此在教学中要在实验、观察的基础上让学生对响度和音调有正确的认识(区别先入为主的非准确认识),音色较为抽象,学生只要能利用音色来区别不同乐器、不同人发声不同就可以。 噪声,学生也都有感性的认识,但其防治的方法与产生的原因和传播有关,从因果关系上讲学生易懂、易理解。区别是乐声或为噪声的辩证关系可培养学生辩证思维方法,因此要以例来引证,并加以分析和说明。 设计思想: 基于学生的认识,通过对具体事例的分析、探究,使学生正确了解声音的响度、音调和音色。 教学目标: 3.1知识与技能 3.1.1了解声音的特性。 3.1.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3.1.3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 3.2过程与方法 3.2.1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3.2.2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3.3情感、态度、价值观 3.3.1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培养学生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的品质。 3.3.2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的意识。 教学重点: 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及其相关因素。 教学难点: 探究决定音调、响度的因素。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 生活中我们接触到的声音各种各样,千差万别。其中有许多声音让我们感到悦耳、动听。例如:音叉发出的声音、人歌唱的声音、各种乐器的演奏声等,它们都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物理学中把这类声音叫做乐音。有的声音听起来音调高,有的声音听起来音调低,声音为什么会有音调高低的不同呢?让我们一起来做下面的探究活动。 注意听,思考、分析 根据材料、学校实验设备、学生实际等条件,用不同的形式巧妙地引入,注意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求知欲望,跟该堂课要学习的内容紧密地联系起来。 区分乐音和噪声 用沾水的泡沫在玻璃上摩擦,发出刺耳的声音;拖动走道上的凳子发出讨厌的声音) 教师:刚才的声音好听不好听? 教师:我们把像这样嘈杂刺耳,令人烦噪的声音叫噪声。 教师:相反优美动听,令人愉快的声音就叫乐音。 学生:不好听。 由举例说明生活中有哪些噪声、乐音和噪声的辩证关系,通过对比教材中两个表中数据使学生加深对乐音和噪声的辩证关系的认识 乐音的三要素 乐音的三要素 乐音的三要素 1.响度 教师:声音有大小的不同,或者说声音有强有弱,隆隆的雷声振耳欲聋,轻声轻语则须侧耳倾听,在物理学中,我们把声音的强弱或大小叫做响度。 (板书:响度-指声音的强弱。) 教师:那么,什么因素决定声音的响度呢?(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提出问题。) (1)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教师:因为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所以我们以钢尺为研究对象,对它们的振动进行了探究,找到响度不同的原因。 (边演示边讲解) 将锯条垂直于桌面边缘伸出桌外,用手按住桌子上面的所有锯条,保持锯条位置不变,先后用手向下轻拨、重拨锯条,使锯条振动,仔细辨别声音,并同时观察锯条振动时离开原来位置的距离。你们能得出什么结论? 板书:声音的响度与发声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 (2)响度与距离发声体远近的关系。 教师:同样是我说的话,距离我远的同学听不到。而距离我近的同学却能准确重复出来,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板书:声音的响度还跟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1、音调 (1)音调概念 教师:请同学们用塑料片先后在木梳上快划和慢快,仔细观察,辨别塑料片的振动快慢及它发出的声音的高低的关系?教师:在物理学中我们把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板书:音调,指声音的高低。) 声音高,就是指音调高,声音低,就是指音调低。塑料片快划,发出的声音高,音调高;慢划发出的声音低,音调低。女同学们说话的音调一般比男同学的高。 (2)频率的概念。 教师:音调为什么会有高低不同呢?下面将由同学们来探究这个问题。从哪里入手进行探究呢?(稍停顿) 教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师:(边演示边讲解)既然是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那么音调不同的原因一定与发声体的振动有关。下面以相邻的三个同学为一组,探究锯条的振动和它的音调之间的关系。方法是:分别将锯条的1/4和3/4长垂直于桌面边缘伸出桌外,用手按住桌子上面的所有锯条,然后用大小相同的力拨动桌外的锯条,使其振动。观察锯条的振动快慢,辨别锯条发出声音 教师:通过探究,我们发现音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