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物理-第一章第四讲运动图象相遇与追及问题.ppt

发布:2017-04-27约2.48千字共3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2)图象是直线表示物体做 匀速直线 运动或 静止 ,图象是曲线则表示物体做 变速运动 . (3)图象与横轴交叉,表示物体从参考点的一边运动到 另一边 ,位移改变 方向 . (4)图象平行于t轴,说明斜率为 零 ,即物体的速度为 零 ,表示物体 静止 ;图象斜率为正值,表示物体沿与规定正方向 相同 的方向运动;图象斜率为负值,表示物体沿与规定正方向 相反 的方向运动.; 2.速度——时间(v-t)图象 它表示做直线运动物体的 速度 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象上某点的切线的斜率k=Δv/Δt表示该时刻物体的 加速度 .斜率越大,加速度也 越大 . (1)两图象相交说明两物体在交点时的速度 相等 ,图象与横轴交叉,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开始 反向 .; (2)图象是直线表示物体做 匀变速 直线运动或 匀速 直线运动;图象是曲线表示物体做 变加速 运动. (3)图象平行于t轴,说明斜率为 零 ,即物体a= 0 ,表示物体做 匀速直线 运动;图象的斜率为正值,表示物体的加速度与规定正方向 相同 ;图象的斜率为负值,表示物体的加速度与规定正方向 相反 .; 常见运动的运动图象及物理意义 解答:用图象表述物理规律是物理学中常用的一种处理方法,图象具有简明、直观等特点.对于物理图象,需要从图象上的轴、点、线、面、斜率、截距等方面来理解它的物理意义,因为不同的物理函数图象中,这几方面所对应的物理意义不同.下表给出了x-t图象和v-t图象在这几方面的具体物理意义.;;;;;; 1.运动图象 例1:做直线运动的物体的v-t图象如图1-4-1所示,由图象可知(  ) A.前10s物体的加速度为0.5m/s2,后5s物体的加速度为-1m/s2 B.15s末物体回到出发点 C.10s末物体的运动方向发生变化 D.10s末物体的加速度方向发生变化; 解析:从图线的斜率可知物体在前10s内的加速度为0.5m/s2,后5s内的加速度为-1m/s2,A正确.物体先沿正方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10s末开始做匀减速直线运动,运动方向不变,加速度方向发生了变化,15s末物体速度为零,离出发点距离37.5m,选项D正确,B、C错误.; 方法点拨:应用v-t图象分析物体的运动时,要抓住图线的特征与运动性质的关系,要抓住图线的“点”、“线”、“面积”和“斜率”的意义.; 变式训练1:摩托车在平直公路上从静止开始启动,a1=1.6m/s2,稍后匀速运动,然后减速,a2=6.4m/s2,直到停止,共历时130s,行程1600m,试求: (1)摩托车行驶的最大速度; (2)若摩托车从静止启动,a1、a2不变,直到停止,行程不变,所需最短时间为多少? ;;; 方法点拨:图象能形象地表达物理规律,直观地叙述物理过程,并鲜明地表示物理量间的各种关系.利用图象解决物理问题,直观、简洁,是学习物理的一种重要方法. ; 2.追及、相遇问题 解答:(1)列方程法:取同一位置为位移参考点,列出两物体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方程,当位移相等时表示两物体相遇. (2)图象法:在x-t图象中两图线的交点表示两物体相遇.在v-t图象中可根据两图线分别与t轴围成的面积的关系来判定两物体之间的相对位置和相遇条件,但要注意不能反映两物体是否从同一位置出发.; (3)相对运动法:取相对运动的两物体中一个物体为参考系和位移参考点,要注意将两个物体对地的物理量(速度、加速度和位移)转化为相对的物理量. ; 例2:在水平轨道上有两列火车A和B相距x,A车在后面做初速度为v0、加速度大小为2a的匀减速直线运动,而B车同时做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a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两车运动方向相同.要使两车不相撞,求A车的初速度v0应满足什么条件?;;;;; 方法点拨:三种解法中,解法一注重对运动过程的分析,抓住两车间距有极值时速度应相等这一关键条件来求解;解法二中由位移关系得到一元二次方程,然后利用根的判别式来确定方程中各系数间的关系,这也是中学物理中常用的数学方法;解法三通过图象不仅将两物体运动情况直观、形象地表示出来,也可以将位移情况显示出来,从而快速解答.; 变式训练2:现检测汽车A的制动性能:以标准速度20m/s在平直公路上行驶时,制动后40s停下来.若A在平直公路上以20m/s的速度行驶时发现前方180m处有一货车B以6m/s的速度同向匀速行驶,司机立即制动,是否发生撞车事故? ;;; 方法点拨:(1)分析“追及”、“相遇”问题时,一定要抓住“一个条件,两个关系”: “一个条件”是两物体的速度满足的临界条件,如两物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