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历史课程及教学论》精品课程建设现状及思索.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高师《历史课程及教学论》精品课程建设现状及思索【摘要】《历史课程与教学論》是高师历史学专业的主干课程,该课程对历史师范生教学技能、教学素养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在国家实施高等学校教学改革与发展工程(质量工程)的背景下,《历史课程与教学論》精品课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课程体系有待完善、师资队伍急需提高、实践教学环节需要强化等等。
【关键词】《历史课程与教学論》,精品课程,问题
【中图分类号】K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7—6241(2012)14—0070—03
精品课程是“本科教学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学科建设水平的重要抓手。历史课程与教学論学科隶属于教育学的二级学科“课程与教学論”的子学科,该学科的主干课程通常是《历史课程与教学論》。关注已有《历史课程与教学論》精品课程建设,有利于开发和利用该课程优质资源,有利于高师院校《历史课程与教学論》甚至历史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高师院校《历史课程与教学論》精品课程建设现状
1 高师院校《历史课程与教学論》精品课程建设情况
目前,全国《历史课程与教学論》精品课程的数量有限,其中省级以上的精品课程更是较少,笔者将《历史课程与教学論》和“其他学科教学論”精品课程分别进行了统计,具体见表1和表2。
2 高师院校《历史课程与教学論》精品课程建设内容分析
就已有的《历史课程与教学論》精品课程内容看,其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见表3。
3 高师院校《历史课程与教学論》精品课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整体数量少,高级别、高水平精品课程较欠缺
从表1可以看出,《历史课程与教学論》精品课程目前只有四门,与表2比,数量显得不足。在仅有的四门课程中,只有一门是省级,其余都是校级项目。
(2)共建共享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该课程在共建共享意识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师资队伍方面,四门课程主要还是依托高师院校本院(系)的教学法老师、也吸收了一些中学一线教师参与教育教学。笔者认为,《历史课程与教学論》建设应该尽量扩大参与者的范围,从而共同分享,实现开放式的建设模式。如《历史课程与教学論》研究队伍中应该加大中学教师、教研员的参与比例,他们是真正的中学教学权威,请他们讲授中学历史教材分析、历史试卷分析评价、学生管理等,都是非常合适和必要的。
(3)相关优质资源的开发应该加强
精品课程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其开发出的优质资源必将对同行产生重大影响。四门《历史课程与教学論》精品课程在开发优质资源方面都作了一些工作,如朱煜老师主持项目就将该课程的详细教学设计、PPT、学生试讲上传到网站上,陈辉教授主持的项目将教学大纲、电子教案、试题样卷、授课课件等都上传到了网站,这些都有利于其他同行的借鉴和学习,但是就精品课程本身的价值来说,还可以继续加大《历史课程与教学論》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如出版并上传相关《历史课程与教学論》优质系列教材,包括中学历史教材分析方法、历史学习策略、历史教学设计等。近几年,《历史课程与教学論》相关纸质研究成果逐渐增多,但是对许多高师院校和中学教师来说,将优质系列教材上传到网络,对大家更为方便。
二、高师院校《历史课程与教学論》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
为加快推进《历史课程与教学論》课程的完善,有效对接高师院校历史教育与中学历史教学,我们应该大力加强该课程的建设,笔者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了思考:
1 建设的原则
(1)实践性原则。在目前的高师院校历史教育中,历史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带有很强的理論性,学生在校实践的机会只有试讲和实习,实践平台不足。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其对中学课程驾驭的能力是整个教师教育职前培养的必然趋势。教育部刚刚颁布的《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加强师范生职业基本技能训练,加强教育见习,提供更多观摩名师讲课的机会。师范生到中小学和幼儿园教育实践不少于一个学期。《历史课程与教学論》精品课程建设要立足于实践,力争将理論和实践完美结合,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课堂教学能力,加快专业成长。
(2)共建共享原则。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团队、科研队伍建设等方面,我们应该充分吸纳不同高师院校的历史教学法教师、史学专业教师、中学一线优秀教师、教研员及其他相关人力资源,不断开发各种网络交流平台和工具,征求各种建设意见和建议,共同完善《历史课程与教学論》精品课程体系和内容。
(3)教师专业化原则。该精品课程建设要有利于历史师范生教师专业化发展,设计一条从新教师、合格教师、优秀教师的成长路径,为历史师范生的专业发展指明方向,多增加一些中学优秀历史教师专业发展案例、历史教师职后培训等内容。
2 建设的思考
(1)加强课程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从四门已有精品课程来看,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