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电子专业精品课程建设目标思索.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高职电子专业精品课程建设目标思索摘要:纵观我国高职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已不是新课题,却缺乏凸显高职特色的建设理念及如何构建建设路径等深层次的探讨,尤其是综合国外职教课程改革的成果进行专业本土化的研究。文章从精品课程建设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软硬件环境、电子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一些见解。
关键词:高职 电子专业 精品课程 目标
1 形成符合电子高职教育目标的课程体系
电子高职教育的目标是为国家和地方电子经济发展培养中基层的生产与管理人才,是面向和服务于电子产业,且具有鲜明的就业导向的专业教育。它不同于电子的本科、硕士甚至博士教育,高职电子教育强调的是“职业性”、“应用性”、“实践性”。即在办学过程中,高职电子教育的着眼点是围绕电子市场需求,培养适应地方产业发展的行业人才。
教育部2009年度高职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明确指出专业课程体系要复合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和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因此,课程体系的建设被列为精品课程评审的一项主要指标,这也充分说明构建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的重要性。
精品课程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高职教育应该有属于自身特征的课程所构成的体系,而精品课程只有在此课程所构建的课程体系之上建设才有意义。如果仅对一门课程进行改革是难以促进专业整体建设,更难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在课程建设以前,首先要构建一个利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合理课程次序体系,明确各课程在体系中的地位,前后课程衔接得当,为建设单门课程打好基础。唯有正确处理单门课程与建设系列课程之间的关系,才能由一门课程建设辐射系列课程建设,真正达到一流示范作用的目的。
2 依据职业成长规律取舍与序化教学内容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电子职业教育存在着教学内容与行业实际脱节严重,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学生理论型、基础性知识偏多,实践型、应用性知识偏少,培养出来的人才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方面难以适应电子企业相关岗位的任职要求。工作体系下的电子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应以能力为导向,与工作过程紧密联系。
2.1 内容选取 高职学生的智能类型以形象思维为主,愿意尝试“做中思”,依据电子行业、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和职业岗位工作要求的知识、能力与素质选取内容。在教学内容取舍时,应关注经验和策略习得,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理解为辅,告之学生“怎样做”和“怎样做更好”,取代以“是什么”和“为什么”的抽象思维知识。
2.2 内容组织 电子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应与工作过程紧密相关,这是课程实践性、技术性特征提出的客观要求。若针对工作过程的每一环节进行传授相关课程内容,可以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整合。姜大源先生曾称此为一种全新的课程理念,一种通过经验反思在经验中获得能力的课程。能否依据真实的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也成为高职国家级精品课程的评审标准之一。
3 打造一流教学软硬件环境
3.1 打造一流软环境 师资是保障高等电子职业教育目标实现的根本所在,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内容的重组、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实施都依赖于良好的师资。我国大多数高校电子专业教师多是从“校门”直接到“校门”的青年教师,或是专业转型,有丰富教学经验却缺乏行业经验的中年教师,以致于造成师资数量与质量双缺乏。电子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行业,需要一支既有理论水平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结构”教师队伍。
为改变教学软环境缺失导致课程实施效果薄弱的现状,精品课程的衡量标准之一即是否拥有较高水平的课程教学团队。工作体系下的课程教学要求教师打破学科型思维的限制,遵循工作岗位实际和真实的工作流程为学生营造学习情境,并且运用他们的实践经历指导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建构知识。这对双师型队伍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教师自身拥有专业理论背景;二是教师有丰富的行业或企业阅历;三是教师能够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将课程内容转化为学生能够习得和迁移知识与能力。如果说前两者可以通过聘任行业、企业兼职教师,让专职教师主动承担专业技术课题或下企业锻炼来实现,那么第三者则需要教师能够主动学习,钻研职业教育的本质和规律,并主动尝试,为自己加压才有可能实现。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就是通过课程建设达到建设“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唯有此才有可能根本解决教学质量提升的根本问题。
3.2 打造一流硬环境 具备“双师结构”教师队伍的软环境也不能彻底解决制约高等电子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瓶颈。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精品课程的建设最终是要突破界限,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借助企业资金条件改善我国多数院校电子实训条件投入不足的现状,谋求深度的“校企合作”,满足学生了解企业实际,体验企业文化的需要。
工作过程的教学需要创设工作环境媒体,而黑板、电脑、投影仪,甚至模拟的实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