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历史课程与教学论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关于高校《历史课程与教学论》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
陈 辉
(四川师范大学)
长期以来,高校历史教育存在着课程结构单一、课程内容陈旧、脱离中学历史教学实际等弊端,致使所培养的学生知识结构不完整和不合理,学生的专业知识面狭窄,基本功不扎实,教学能力不强,不能完全胜任中学历史教学,就业时缺乏竞争力。课程质量是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和最基本的要素。而提高高校教师教育教学质量必须通过课程改革来实现。应当说,《历史课程与教学论》精品课程建设是高校历史学专业(师范类)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近年来,教育部在高校本科教学中启动了“质量工程”,评审国家级精品课程。根椐教育部的要求,各省、市、自治区教育厅组织了省级精品课程的评审,各高校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组织了校级精品课程的评审。这样,我国高校精品课程形成了校级——省级——国家级三级精品课程建设体系。就高校精品课程《历史课程与教学论》(以下简称精品课程)建设而言,目前仅有四川师范大学等高校建成省级精品课程,广西师范大学、西华师范大学、扬州大学等高校建成校级精品课程,尚须努力实现“零”的突破,建设高水平的国家级精品课程。
一、课程体系重构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切入点
《历史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是高等学校历史学(师范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以历史学科的特定内容和特定要求为依据,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历史学等基本理论,研究中学历史教育的基本规律、教学原理和方法,为培养未来的教学与研究并重的“研究型”中学历史师资提供必要的学科教学理论和施教的途径,以便今后更有效地在基础教育战线从事历史教育教学。
根据上述培养目标定位,在《历史课程与教学论》精品课程建设中,应重构本课程体系,具体说来,包括五个模块内容:
◆模块一:中学历史教学论
重点介绍中学历史课程的性质定位与开发设计,中学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中学历史课程内容(教材)的编撰,中学历史教学模式,中学历史教学方法,中学历史教师备课与教学,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策略,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指导,中学历史试题命制与评价,中学历史课件设计制作,中学历史教学名师研究,中学历史教师礼仪,中学历史课程资源开发,史学研究与中学历史教育研究等。
◆模块二:中学历史课标与教材分析
重点介绍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的设计理念与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及实施建议。重点分析制约历史教材编写的因素,掌握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历史教材的编写原则与方法。对比分析不同版本的新课标历史教材、教师教学用书、学生课外阅读丛书等课程资源的优劣,掌握不同版本的新课标历史教材在教学中的配套使用。
◆模块三:新史观与中学历史教学
重点从史学理论的角度,把握中学新课标历史教材与教学的相关问题。基本内容包括中国史学理论研究的新进展、西方史学理论及其在中国的传播、新史学观念(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等)与中学新课标历史教材与教学等。
◆模块四:中学历史微格教学指导
侧重历史课堂教学设计、实施与评价技能的实践演练,重点训练上课、说课、听课、评课等教学技能。其中,上课技能突出教学语言、导入、板书、讲解、提问、教学过渡、结课等综合技能的实训。
◆模块五:历史实践教学见习与实习
侧重中学历史教学观摩(观课)与试教实习(上课),进行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关的教学研究。
上述五个本课程模块内容中,模块一为本课程的核心內容,属理论层面;模块二、模块三、模块四为本课程的应用内容,属实训层面;模块五为本课程的实习内容,属实践层面。构建本精品课程“理论――实训――实践”三位一体的内容体系,既发展了中学历史教育理论,丰富了教学内容,又满足了学生必修、选修与课外自学的需求,适应了中学历史课程改革和基础教育历史师资培训的需要。
二、师资队伍组建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
从全国来看,历史课程与教学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学科教学论的学术领域,隶属于教育学的范畴。随着21世纪初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部分史学家开始涉足学科教学论的学术领域,参与到历史教育的研究之中。目前的状况是,一方面学科教学论专家全力致力于史学教育的研究之中;另一方面,从事历史教育的研究人员又常感到史学功底和素养亟待加强。因此,要推动这一学科领域的发展,无疑需要依托史学研究成果为基础,同时也需要从事史学研究与史学教育的人员多方协作与参与。
一方面,精品课程队伍建设需要两方面专业背景的老师:即史学研究、史学教育。尽管这不是一支纯粹的历史课程与教学论队伍,但这支队伍进行精品课程的建设更能体现出课程不同方向的张力,以满足本课程多元化的专业需求。这两个方面教师的组合具有如下特征:(1)史学研究的老师可以站在历史学前沿,厘清21世纪的史学发展的趋势,以及史学不同研究方向之间的关系。故精品课程建设更能够使从事史学研究的老师,从史学普及的角度来理解史学教育的发展。(2)从事史学教育的老师可以更好地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