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对鱼类消化酶活性及体成分的影响规律探讨【文献综述】.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水产养殖
饥饿对鱼类消化酶活性及体成分的影响规律探讨
摘要: 自然界中,由于环境变迁、季节更替以及食物分布在时空上的不均匀性,动物经常面临食物资源短缺的饥饿胁迫。即使在养殖条件下,饵料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及诸如水流等因素的影响,许多养殖动物也会遭遇饵料缺乏,尤其是处于仔稚期的动物,更容易受到饥饿的胁迫。本文寻求鱼类在饥饿过程中体内消化酶活性和体成分变化规律。查阅文献后发现多数鱼类在饥饿初期,消化酶活性下降幅度较大,当消化酶的活性下降到一定程度,继续饥饿,其活性下降不明显。脂肪和糖原是主要的贮能物质,饥饿状态下主要消耗这两种物质,对蛋白质的利用较少,而且一般是在脂肪被大量消耗之后。随着主要贮能物质的大量消耗,水分和灰分的相对含量则逐渐上升。
关键词:饥饿;消化酶;体成分;变化规律
饥饿是鱼类生活史中经常面临的环境胁迫因子之一,不同种类或不同生活周期的鱼对饥饿的适应方式及耐受力有所不同。已有学者探讨了某些鱼类在饥饿状态下的消化酶变化模式,以及身体化学组成的变化,以此来考察鱼类对饥饿胁迫的适应性特征。
本文寻求鱼类在饥饿过程中体内消化酶活性和体成分变化规律。有关饥饿对水产动物影响的研究最多,包括饥饿对水产动物代谢水平及身体储能物质、形态和组织结构、集群行为和补偿生长等影响。但对长期饥饿状态下水产动物消化酶的活性变化规律的系统研究报道很少。本文就饥饿对鱼类消化酶活性及其体成分的影响进行研究,探讨鱼类在饥饿状态下消化酶活性的变化规律,为鱼类的养殖和人工饲料配制提供参考资料。
1饥饿条件下鱼类消化酶活性的变化规律
1.1 消化酶在消化器官部位的活性分布
1.1.1 蛋白酶活性分布
因为进化的结果,不同种鱼类体内的消化酶活性分布是不相同的
实验证明鱼类肝胰脏主要分泌蛋白酶原,因此肝胰脏的蛋白酶活性微弱或没有活性,而肠道分泌肠致活酶,它能激活蛋白酶原,共同促进肠道对食物蛋白质的消化吸收。大部分鱼类的蛋白酶活性前肠最高,后肠次之,肝胰脏最低。如:翘嘴鲌,养鳗鲡,中华鲟,鳜,黄鳝,鳜与鲢等也发现了与此相似的规律。但不是所有鱼都这样,比如青鱼不同消化器官中蛋白酶活性却是后肠最高、前肠次之、肝脏最低。
1.1.2 淀粉酶活性分布
实验证明肝胰脏是淀粉酶的合成中心,大部分鱼类淀粉酶活性顺序是肝胰脏最高、前肠次之、后肠最低。如:草鱼、鲤、鲢、鳙、尼罗罗非鱼、鳜等鱼类体内的淀粉酶分布都与此规律相似。但有人发现黄鳝肠道中的淀粉酶活性高于肝胰脏。
1.1.3 脂肪酶活性分布
鱼类消化道内脂肪酶的活性分布是因鱼的种类不同而异的。鳜、青鱼后肠的脂肪酶活性明显高于前肠。鳜脂肪酶活性是肠高于肝脏。黄鳝脂肪酶的活性顺序是肝脏高于肠。草鱼和鲤的肝胰脏脂肪酶活性明显高于肠,而鲢鳙的肝胰脏脂肪酶的活性则比肠低。
1.2 饥饿过程中消化酶活性的变化规律
饥饿对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的活性影响很大。在饥饿初期,消化酶活性下降幅度较大,当消化酶的活性下降到一定程度,继续饥饿,其活性下降不明显。这是所有鱼类体内消化酶活性变化的主要规律。
Munilla-Moran[28]发现饥饿对大菱鲆的消化功能产生影响,未摄食的大菱鲆的消化酶活性比摄食的要低,而且后肠的蛋白酶降低的最快,中肠的弹性蛋白酶下降的最快。钱云霞[1]对养殖鲈的研究发现,饥饿使各部位蛋白酶活性均有所下降。其原因可能是饥饿期间消化道没有食物蠕动的机械刺激,因而消化酶的分泌量下降。另外,食物通过嗅觉、视觉等感觉器官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对消化腺分泌的控制,在饥饿的情况下,鱼类感觉器官的刺激作用不复存在,从而降低了消化酶的分泌。
但也有研究结果与本规律不尽相同。王燕妮[17]等发现,饥饿后鲤的淀粉酶活性会大幅上升。郑曙明等研究发现,在饥饿时间较短时虎鲨淀粉酶活性下降,然而当饥饿时间持续增加后,其活性则迅速上升。高露姣等研究发现,饥饿7 d 时,施氏鲟十二指肠、胃、肝胰脏的消化酶活性均有较大幅度的下降,继续饥饿后,有部分酶活性出现不同程度的反弹。他们认为这可能是由以下机制引起的:鱼类在饥饿时,代谢发生适应性变化,通过提高身体各种酶的活性,以达到积极利用体内的储存物质以维持生命的目的,是对饥饿的应激适应。
2饥饿对体成分的影响
在饥饿期间,鱼类动用身体贮存的能量来维持生命活动,作为主要贮能物质的糖原、脂肪和蛋白质,在饥饿过程中会被不同程度地消耗。在多数鱼类中,脂肪和糖原是主要的贮能物质,饥饿状态下主要消耗这两种物质,对蛋白质的利用较少,而且一般是在脂肪被大量消耗之后。随着主要贮能物质的大量消耗,水分和灰分的相对含量则逐渐上升。
高露姣[14]试验结果,史氏鲟幼鱼饥饿至第21 天时,蛋白质含量大幅度减少,它比饥饿前和饥饿14d 时分别减少了19. 33 %和11. 52 %; 脂肪含量减少最快的,是在饥饿第14 天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