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ppt

发布:2018-01-22约2.21万字共6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 小组成员: 石 侃 刘元敏 一、课题基本概念和内容 二、课题相关文献综述 三、我们研究的问题 四、我们的研究思路 一、课题的基本概念和内容 1.1人口流动的定义 1.2人口流动的历史阶段 1.3研究的主要方向 1.1人口流动的定义 在中国,对于迁移现象有两种说法:“人口迁移”,“人口流动”。 这与传统的统计定义有关,及传统上有把户籍变动的居住地变化叫做“迁移”,而把没有户籍变动的居住地变化叫做“流动”。 20世纪80年代以来,没有户籍变动的劳动力流动现象越来越普遍,因此,一般认为迁移与流动的概念是相同的,主要都是指人口为寻找新的就业机会而跨地区移动。 杨云彦:《中国人口迁移的规模测算与强度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 1.2人口流动的历史阶段 改革开放前,国家严格控制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 改革开放前,农业劳动力迁移十分缓慢。由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劳动力流动受到政府部门的严格管制。国家实行了严格的城乡户籍制度。城市各单位一律不得私自从农村招工。大量劳动力聚集农村,由于实行集体耕作,农业剩余劳动力都隐藏起来了。 改革开放后,流量递增的农村劳动力转移 (1)1978——1983年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萌芽 1978年开始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一直隐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问题日益显现。于是,一些农业剩余劳动力试图离开土地。但是,国家对农村劳动力进城的限制并没有放松,少量劳动力以“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形式转移到社队企业和乡镇企业企业。 (2)1984——1992年农村劳动力快速转移 1984年国务院下发文件允许一些农民自筹资金、自理口粮进入城镇务工经商。国家推行改革开放政策,在广东等沿海地区鼓励发展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等多种所有制企业,为农民工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平台。这一时期,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速度不断加快,形成了规模可观的“民工潮”。农村劳动力虽被允许进城务工,但被视为边沿群体。 (3)1993——2002年农村劳动力开始有序转移 1993年十四届三中指出要鼓励和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在地区间有序流动。1994年我国《劳动法》颁布,为农村劳动力在城镇就业提供了法律依据。90年代中期以后农村劳动力以跨省流动为主,流动规模也较前期扩大很多。不过,这一阶段劳动力流动仍然受到一定限制。 (4)2003年以后转移劳动力逐渐与城市融合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仍在持续进行,农民工流动更加有序、合理,并逐渐与城市融合。但是相对于前期,在规模和速度上均明显放缓。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民工荒”现象。 1.3研究的主要方向 劳动力流动的特征:人口特征、规模、地域流向、转移方式、行业分布等 劳动力流动的动因及影响因素 劳动力流动带来的影响:经济发展、产业发展、收入差距、个人素质等 回流劳动力 政策 …… 二、文献综述 2.1外国的研究(经典理论) 2.2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研究 2.1外国的研究(经典理论) 人口转移推拉理论 雷文斯(E Ravenstien)于1880年发表《人口迁移之规律》的论文,对人口转移进行了研究, 他的观点被认为是人口转移推拉理论的渊源。 系统的人口转移推拉理论则是唐纳德·博格(Donald Bouge)于20世纪50年代末明确提出的。他认为,从运动学的观点看,人口转移是两个不同方向的力相互作用的结果,一个是促使人口转移的力量,即有利于人口转移的正面积极因素;另一个是阻碍人口转移的力量,即不利于人口转移的负面消极因素。 “推”力:较多的工资收入、较好的生活水平、较好的受教育的机会、较完善的文化设施和交通条件、较好的气候环境等。 “拉”力:家人团聚的快乐、熟悉的社区环境、正在出生和成长地长期形成的社交网络等。 人口转入地也存在不利于人口转入的“推”的因素。如:转移可能带来的家庭分离、陌生的生产生活环境、激烈的竞争、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等。 2.1外国的研究(经典理论)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 刘易斯(W A Lewis,1954)在《无限量劳动力供应下的经济发展》一文中提出发展中国家存在着由传统农业部门和现代工业部门共同组成的二元经济结构。传统农业部门生产率低下,存在着大量剩余劳动力和隐蔽性失业。所以现代工业部门只要支付一个略高于传统部门的劳动工资,就可以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源源不断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