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小学国学启蒙教学设计4《 名贤集》(一)教案.docx

发布:2018-07-09约2.81千字共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小学国学启蒙教学设计4《 名贤集》(一)教案   4《 名贤集》(一)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有关《名贤集》的文学常识。   2)文言文词句的翻译。   3)阅读分析文言文中人物形象,并能概括其性格特征。   重点与难点   1)《名贤集》文学常识的掌握   2)文言文重点字词、句子的掌握    过程设计   上新课前,让我们先来看几幅图片,猜一下是什么成语或典故,“望梅止渴”、“七步成诗”、“管中窥豹”(学生参与)。这些成语和典故都出自我国南朝时期的笔记体小说集《名贤集》。   教学流程:   一、背景介绍:   《名贤集》是由南朝的刘义庆编撰而成的,刘义庆是宋武帝刘裕的侄子,是刘裕之弟长沙王刘道怜的二子,后来因为他的叔父临川王刘道规没有子嗣,而过继于他,并承袭为临川王。   二、课文分析   1、课文引入:      2、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可以通过文中的注释,自己思考和同桌讨论的形式疏通文意,教师进行重点点拨,包括重点字词和重点句子的分析。   1、重点字词:   末儿   2、重点句子:   3、翻译:   3、课文知识的补充   曹娥碑:   总结:从文中寥寥几句,我们就能体会深刻道理,而这正是《名贤名贤集集》艺术手法上“以事见人”独特的魅力。并且在语言方面我们也能感受的《名贤集》简洁明了,清丽委婉的特征。   三、知识的扩展   1、有关隐语的介绍   我国的谜语源远流长,早在生产力还十分低下的西周以前,就出现了谜语的语言现象。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语言日益丰富,具有隐示性的歌谣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出现了我国谜语的最早形式--廋辞和隐语,这是谜语的最初萌芽。到东汉时期,隐语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根据汉字的结构特点,利用方块字在离合增损中形、音、义的变化,产生了第一条文义字谜,即“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隐语从先秦过渡到西汉,就开始逐步趋向于谜语,当时流行的射覆,已成为民间和宫廷的娱乐品了。并且大量的隐语开始出现在文学作品中,而文人也表现出对其的特别钟爱。   2、用猜谜的形式使学生感受文字的魅力   1)谜面:呀 (打一成语)   2)谜面:群英会(打一教育机构)   3)谜面:欧美民族(打一人名)   谜底:1)唇齿相依 2)幼儿园 3)西施      4《 名贤集》(一)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有关《名贤集》的文学常识。   2)文言文词句的翻译。   3)阅读分析文言文中人物形象,并能概括其性格特征。   重点与难点   1)《名贤集》文学常识的掌握   2)文言文重点字词、句子的掌握    过程设计   上新课前,让我们先来看几幅图片,猜一下是什么成语或典故,“望梅止渴”、“七步成诗”、“管中窥豹”(学生参与)。这些成语和典故都出自我国南朝时期的笔记体小说集《名贤集》。   教学流程:   一、背景介绍:   《名贤集》是由南朝的刘义庆编撰而成的,刘义庆是宋武帝刘裕的侄子,是刘裕之弟长沙王刘道怜的二子,后来因为他的叔父临川王刘道规没有子嗣,而过继于他,并承袭为临川王。   二、课文分析   1、课文引入:      2、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可以通过文中的注释,自己思考和同桌讨论的形式疏通文意,教师进行重点点拨,包括重点字词和重点句子的分析。   1、重点字词:   末儿   2、重点句子:   3、翻译:   3、课文知识的补充   曹娥碑:   总结:从文中寥寥几句,我们就能体会深刻道理,而这正是《名贤名贤集集》艺术手法上“以事见人”独特的魅力。并且在语言方面我们也能感受的《名贤集》简洁明了,清丽委婉的特征。   三、知识的扩展   1、有关隐语的介绍   我国的谜语源远流长,早在生产力还十分低下的西周以前,就出现了谜语的语言现象。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语言日益丰富,具有隐示性的歌谣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出现了我国谜语的最早形式--廋辞和隐语,这是谜语的最初萌芽。到东汉时期,隐语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根据汉字的结构特点,利用方块字在离合增损中形、音、义的变化,产生了第一条文义字谜,即“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隐语从先秦过渡到西汉,就开始逐步趋向于谜语,当时流行的射覆,已成为民间和宫廷的娱乐品了。并且大量的隐语开始出现在文学作品中,而文人也表现出对其的特别钟爱。   2、用猜谜的形式使学生感受文字的魅力   1)谜面:呀 (打一成语)   2)谜面:群英会(打一教育机构)   3)谜面:欧美民族(打一人名)   谜底:1)唇齿相依 2)幼儿园 3)西施      4《 名贤集》(一)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有关《名贤集》的文学常识。   2)文言文词句的翻译。   3)阅读分析文言文中人物形象,并能概括其性格特征。   重点与难点   1)《名贤集》文学常识的掌握   2)文言文重点字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