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经尿道等离子电切联合膀胱灌注化疗治疗腺性膀胱炎45例报告.doc

发布:2018-01-30约2.77千字共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经尿道等离子电切联合膀胱灌注化疗治疗腺性膀胱炎45例报告 靳宏勇 卢爽 马合苏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泌尿外四科 新疆乌鲁木齐 830001) 【摘要】目的 评价经尿道等离子电切(PK)联合膀胱内灌注吡柔比星(THP)治疗腺性膀胱炎45例的疗效。方法 本组45例患者均行膀胱镜检查及组织活检确诊为腺性膀胱炎。采用硬膜外麻醉下经尿道病变组织电切,术后1周开始膀胱灌注吡柔比星20mg+5%GS 40mL,保留1~1.5h,每周1次, 连续8次,之后每月1次至术后1年。结果 45例均获随访,时间6~24个月。36例治愈,7例好转,2例无效,2例分别于术后6、16个月复发。45例均无恶变。结论 经尿道等离子电切术联合膀胱灌注化疗药物治疗腺性膀胱炎具有较好的疗效,并能有效地预防其复发。 【关键词】腺性膀胱炎 经尿道等离子电切 吡柔比星 腺性膀胱炎(cystitis glandularis, CG)是一种膀胱粘膜增生性病变,此病被认为是膀胱移行细胞癌的癌前病变[1]。近年来腺性膀胱炎的发病呈现增多趋势。我院自2009年1月- 2011年10月收治45例腺性膀胱炎,采用经尿道汽化电切术联合膀胱灌注化疗药物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组45例,男10例,女35例;年龄32~68岁,平均 46.6岁,病程6个月至4年,表现为尿频、尿急、尿路刺激症状34例(75.6%),伴尿痛11例(24.4%),肉眼血尿6例(13.3%),尿常规白细胞gt;5个/HP 12例(26.7%),经抗感染治疗后白细胞可达正常范围,但尿频、尿急症状最终无改善,8例(17.8%)最大尿流率(Qmax)lt;10mL/s,B超检查提示膀胱内占位性病变3例(6.7%),膀胱镜检查见病变分布均在膀胱三角区,其中合并膀胱颈部病变18例,膀胱后壁病变8例,膀胱侧壁病变7例,滤泡型32 例(71.1%),乳头型 7 例(15.6%),慢性炎症型 6例 (13.3%),合并膀胱颈部苍白或抬高19例(42.2%)。所有病例均行膀胱镜及病理检查确诊为CG。 1.2治疗方法 连续硬膜外麻醉下,取膀胱截石位,采用OLYMPUS双极等离子电切镜,电切功率160W,电凝功率80W。适当充盈膀胱后,以双侧输尿管开口为标志对三角区及颈部病变汽化电切,深达浅肌层,汽化范围超过病变边缘1.5cm以上。对合并Qmaxlt;10 mL/s者行膀胱颈部电切,同时切除抬高的膀胱颈部,术后留置尿管3~5d,一般不需膀胱冲洗, 部分患者膀胱冲洗1~2d。术后1个月复查尿常规正常后开始膀胱灌注,吡柔比星20mg+5%葡萄糖40ml,溶解后经尿管注入,指导患者变换体位使药液充分与膀胱粘膜接触1~1.5小时,每周1次,8次为1疗程,以后每月1次,至术后1年。 1.3疗效评价 治愈:术后症状完全消失,尿常规正常,膀胱镜复查膀胱粘膜光滑、完整,随访病理证实为正常膀胱黏膜;好转:术后3个月症状基本消失,偶有尿路刺激征或血尿,但膀胱镜检膀胱粘膜正常或尚有散在病灶;无效:症状无改善,膀胱镜检查及活检无明显改善;复发:症状无改善,尿常规检查有镜下血尿或尿白细胞增高,膀胱镜检三角区有新病灶出现。 2 结果 本组45例患者随访6~24个月(平均18.5个月)。36例治愈,好转7例,无效2例,2例分别于术后6、16个月复发,再次行电切治疗后痊愈,其他治愈患者随访期间均未见复发。 3 讨论 腺性膀胱炎是一种膀胱粘膜上皮反应性增生改变,其病因目前尚不明确。认为感染、结石、梗阻、异物、留置导尿管等慢性刺激长期作用时,粘膜上皮增生形成皮芽长入固有层而形成移行上皮巢(Brunn巢),进而在巢内形成囊腔,为囊性膀胱炎,最终腔内柱状上皮形成,即为腺性膀胱炎。 目前该病尚无特效治疗方法,各种治疗方法的效果评价也缺乏统一的标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2]:本病与膀胱粘膜慢性刺激有关,之所以治疗效果不佳,主要是没有搞清楚病因。治疗往往是针对病理诊断而没有针对病因。多数腺性膀胱炎是一种继发性病理改变,只有针对病因,消除慢性刺激因素,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治疗原则:首先清除感染、梗阻及结石等慢性刺激,然后根据病变类型、部位及范围采取相应治疗。经尿道切除病变组织具有安全、微创、可重复操作等优点,使腺性膀胱炎的治疗有效,具有延续性。目前多数学者主张采取经尿道切除病变组织加膀胱药物灌注。在解除膀胱出口梗阻的前提下,经尿道电切加膀胱灌注是治疗腺性膀胱炎的有效方法[3]。本组45例全部采用PK方法切除病变组织,术后辅以膀胱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