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经尿道电切联合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治疗腺性膀胱炎23例.doc

发布:2018-01-30约3.25千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经尿道电切联合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治疗腺性膀胱炎23例 朱国辉 刘欣欣(山东省寿光市中医医院 山东潍坊 262700) 【中图分类号】R6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7-0055-02 【摘要】目的 探讨经尿道电切联合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治疗腺性膀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对23例腺性膀胱炎患者进行经尿道电切联合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治疗。结果 本组23例病人随访6-36个月,治愈20例,好转2例,无效1例。结论 经尿道电切联合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治疗腺性膀胱炎疗效可靠。 【关键词】腺性膀胱炎 经尿道电切 吡柔比星 膀胱灌注 腺性膀胱炎是一种膀胱粘膜增生性病变,可能由于膀胱感染、梗阻、结石等慢性刺激而引起,具有特殊的病理发展过程和临床发病特点,有发展为腺癌的可能。我院泌尿外科自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共收治腺性膀胱炎病人23例,均采用经尿道电切联合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23例,男性5例,女性18例,年龄23-62岁,平均41岁,临床症状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者15例,血尿5例,排尿困难者3例,合并前列腺增生者2例,1例合并膀胱结石,既往有泌尿系结石者2例。明确诊断前病史约6个月-5年,均经抗炎对症治疗,就诊后尿常规检查:RBC(+)-(+++),WBC(+)-(+++),23例均行B超检查,发现膀胱占位4例,膀胱壁毛躁增厚10例,膀胱结石1例,前列腺增生者2例,余未见异常。膀胱镜检查病变位于三角区15例,膀胱颈及后尿道4例,波及输尿管口周围的2例。临床类型:滤泡样水肿型12例,乳头状增生型8例,慢性炎症性3例。全部病例均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腺性膀胱炎,其中1例伴有不典型增生。 1.2 治疗方法 23例均在充分术前准备后在硬膜外麻醉下行经尿道电切术,术中适度充盈膀胱,电切镜切除有病变的粘膜及相邻的部分正常粘膜,深达肌层。对乳头状增生型切到深肌层,用电极将创面反复电灼。对合并前列腺增生及膀胱结石的病人,同时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经尿道膀胱碎石取石术,术后留置F20-22号双腔尿管3-5天,行抗炎治疗,尿液转清后拔除尿管。术后1周开始行膀胱灌注,吡柔比星20mg加0.9%氯化钠40mL行经尿道膀胱灌注,保留30-60min,每周1次,共8次,以后每月1次,共8-20次,病程1-2年,期间每3个月复查膀胱镜。 1.3 疗效评价标准 ①治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膀胱镜检查及活检粘膜正常。②好转:临床症状明显减轻,膀胱镜检查无明显异常,但活检粘膜有慢性炎症者。③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减轻,膀胱镜检查及活检发现仍有腺性膀胱炎病变。④复发:术后3个月膀胱镜检查及活检无异常,但6个月后复查出现腺性膀胱炎者。 2 结果 本组23例患者均随访3-36个月,治愈20例,好转2例,无效1例。其中1例于术后16个月复发,再行电切治疗后痊愈,其他治愈患者随访期间均未见复发。 3 讨论 腺性膀胱炎是一种膀胱上皮腺性增生病变,由STOERCK于1899年首次报道。以往认为本病为少见病,但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环境的改变,内镜技术的发展及对本病的认识提高,本病呈增多的趋势,并逐渐引起泌尿外科及病理科医生的重视。 腺性膀胱炎的病因尚未明确,一般认为与尿路的慢性炎症刺激有关,如慢性炎性反应、梗阻、结石等,也有人推测与维生素缺乏、内分泌失衡、有毒代谢产物等刺激有关[1-2]。其发生和发展是一个渐变过程,并且有进一步发展为腺癌的可能。有学者认为腺性膀胱炎是癌前病变,PANTUCK[3]等检测了单克隆抗体mAbasl在腺性膀胱炎及膀胱癌中的表达,证实腺性膀胱炎为膀胱腺癌的癌前病变。在本组病例中未发现癌变现象,但仍需进一步长期随访。 排尿困难是最常见的症状,还可能有肉眼血尿、菌尿或慢性反复发作的尿路感染。影像学检查B超、IVU少部分患者可发现膀胱占位性病变,但无特异性。CT检查发现膀胱内占位性病变,伴膀胱壁广泛增厚时,应高度怀疑本病,增强扫描对鉴别膀胱癌和腺性膀胱炎意义不大。上述检查都是非特异性的,确诊主要依据膀胱镜检查和活检。腺性膀胱炎根据病变类型可分为:①滤泡水肿型:表现为片状浸润型的滤泡状水肿隆起或绒毛样增生。本组病例此型多见。②乳头状增生型:表现为带蒂的乳头状物,粘膜充血水肿。③慢性炎症性:表现为局部粘膜粗糙,血管纹理增多,粘膜无显著改变,大致正常[4]。 腺性膀胱炎尚无规范的治疗方法,各种治疗方法效果评价也缺乏统一的标准。它包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