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尿道气化电切术后吡柔比星早期膀胱灌注治疗预防腺性膀胱炎的临床分析.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经尿道气化电切术后吡柔比星早期膀胱灌注治疗预防腺性膀胱炎的临床分析
史建华 (濮阳市人民医院泌尿外科 457000)
【摘要】目的 评价经尿道气化电切术术后早期辅以吡柔比星膀胱灌注化疗药物的效果, 方法 45例腺性膀胱炎患者均经尿道对病变组织进行电灼或电切术后分两组,治疗组术后即刻关注吡柔比星,以后每周1次,共8次,该每月1次,共10次。对照组术后不予膀胱内灌注药物化疗。比较两组腺性膀胱炎的复发率。结果 全部病例均进行随访,随访时间为12月-24个月,平均随访18.4个月,治疗组治疗组复发3例,复发率13.04%。对照组复发9例,复发率为40.91%,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吡柔比星膀胱灌注对于预防腺性膀胱炎电切术后复发疗效确切,用药方便,副作用少,患者耐受性好。值得推荐。
【关键词】 吡柔比星 腺性膀胱炎 复发
【中图分类号】R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14-0035-02
腺性膀胱炎为膀胱粘膜增生性病变,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和肉眼血尿及下腹部隐痛。其发病机制至今仍尚未完全明了,随着泌尿外医师和病理科医师对本病认识的提高,腺性膀胱炎近年来发病率不断上升,腺性膀胱炎已成为尿外科的常见病,其治疗手段较为多样,但治疗效果往往都不十分满意。临床上治疗腺性膀胱炎的方案首选经尿道电切镜下的电切气化术[1] 具有微创、恢复快、疗效好等优点。为进一步评价吡柔比星膀胱内灌注预防腺性膀胱炎复发的有效性,2008年1月至2011年3月,将我院初诊并活检病理报告为腺性膀胱炎者45例,按治疗方案选择分为粘膜电切加膀胱内灌注化疗药物组及单纯膀胱粘膜电切治疗组。现将治疗效果及其随访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符合标准的45例患者中,男18例,女27例,年龄26-65岁,平均年龄44.6岁,均表现为为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伴肉眼血尿者12例,下腹不适或疼痛者8例,排尿困难者6例。均行膀胱镜活检证实为腺性膀胱炎,治疗组23例,对照组22例,分组后两组临床资料基本相同。
1.2 治疗方法
45例腺性膀胱炎患者均采用对所有病例将病变粘膜用电切环电灼碳化或电切病变组织及其周围1.0cm,汽化深度一般控制在粘膜及粘膜下层。病变严重者, 可汽化至浅肌层。然后再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成两组:治疗组(23例)为粘膜电切+膀胱内灌注化疗药物;对照组(22例)为单纯膀胱粘膜电切;治疗组术后即刻灌注吡柔比星,以后每周1次,共8次,该每月1次,共10次。每次吡柔比星30 mg,用5 ml注射用水充分溶解后加5%葡萄糖溶液至40 ml。灌注前禁饮2小时,常规消毒后放置一次性尿管,排尽尿液后进行灌注,灌注完后拔出导尿管后每15分钟改变体位1次,采用仰卧位、左侧卧位、俯卧位、右侧卧位膀胱内保留45-60分钟后方可自行排尿。对照组术后不予膀胱内灌注药物化疗。
1.3 随访情况
术后第1年内每3月行膀胱镜检查1次,第2年每6个月年行膀胱镜检查1次。观察有无复发,如遇有可疑病变,即取活检了解有无复发。疗效判断标准:以膀胱镜检查、活检、尿常规检查和临床症状的改善为疗效判断标准。参考有关文献将治疗效果分为:(1)治愈: 临床症状消失,膀胱镜检查及活检正常;(2)好转或缓解:临床症状明显减轻或部分消失,膀胱镜检查病变减少,病理活检正常;(3)未愈或复发:临床症状无改变或一度好转后复出现或者加重,膀胱镜检查异常粘膜,病理活检为腺性膀胱炎者。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通过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45例患者均进行跟踪随访,时间为12月-24个月,平均为18.6个月,两组病例术后6个月膀胱镜检查粘膜均未见明显异常,治疗组患者中23例,术后6个月-1年证实复发1例,术后1年-2年复发2例,复发率为13.04%;对照组22例,术后6个月-1年复发3例,术后1年-2年复发6例,复发率为40.91%。两组治疗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5)。
表1 两组病例复发情况比较
3 讨论
腺性膀胱炎是由于泌尿系统感染,梗阻,结石等慢性膀胱刺激因素引起膀胱黏膜腺上皮化生所引起良性病变[1]。据最新研究表明,腺性膀胱炎是一种慢性顽固性良性疾病,其病率约占膀胱疾病的1%[2]。该病是膀胱黏膜的增生和化生同时存在的病变,是移行上皮生的一种特殊表现,是一种膀胱黏膜良性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