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经尿道等离子电切加吡柔比星灌注治疗腺性膀胱炎96例分析.doc

发布:2018-01-31约3.19千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经尿道等离子电切加吡柔比星灌注治疗腺性膀胱炎96例分析 高利军 程书栋 闫惠忠 王建文 赵赟 王慕华 张文毅(山西省晋中市第一人民医院泌尿外科 030600) 【中图分类号】R69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44-0170-03 【摘要】目的 探讨经尿道等离子电切加吡柔比星方案(TURBt + THP) 治疗腺性膀胱炎的疗效。方法 对96例确诊为腺性膀胱炎的患者行经尿道等离子电切术,术后行吡柔比星做膀胱灌注化疗,并定期行膀胱镜检。结果 其中96例随访10~18(平均14)个月,痊愈78例(81.3%),好转7例(7.2%),无效或复发行第二次电切11例(11.5 %) 。结论  TURBt + THP方案创伤小,不良反应少,安全有效,是治疗腺性膀胱炎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腺性膀胱炎是以慢性炎症刺激造成膀胱黏膜腺性化生及囊性变为特征的一组疾病。我科于2006年1月至2010年1月采用经尿道等离子膀胱病变部位电切加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治疗患者96例,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结合文献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9例,女87例,年龄27~64 (平均41)岁,病史3个月~6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尿频、尿急、尿痛,耻骨或会阴部不适等症状,其中排尿困难39例,尿频、尿急、尿痛48例,肉眼血尿21例、镜下血尿7例,下腹及会阴胀痛15例,所有96 例患者均行尿常规镜检,白细胞阳性71例,红细胞阳性68例。连续3 d尿脱落细胞学检查38例,均示未发现肿瘤细胞。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膀胱镜检并取活检:病变位于膀胱颈部及三角区73例,左侧壁10例,右侧壁8例,弥漫或散在分布5例。病变病理活检提示:“腺性膀胱炎,其中61例伴膀胱黏膜化生”。行影像学检查均未发现有上尿路病变。 1.2 治疗方法 硬膜外麻醉,取截石位。采用英国Gyrus公司的经尿道双极等离子体电切系统,电切输出功率160W,电凝输出功率80W,用0.9%氯化钠溶液作为灌洗液, 将病变组织及周围2cm膀胱黏膜切除,深至浅肌层。位于输尿管口附近先置入输尿管导管仔细切除病变组织,再用电凝修平电切创面,术后留置F6双J管。膀胱颈下唇抬高者行膀胱颈电切,直至切平。96例术后均行吡柔比星膀胱内灌注,方法为30mg吡柔比星加50ml氯化钠溶液经尿道插管膀胱灌注,第一次灌注所有96例均在术中灌注,分别取平卧位、左侧位、俯卧位、右侧位各8min,病变部位适当延长5-10min,共保留约40min后开放尿管,术后第二周同前膀胱灌注,每周1次,连续6次, 后改为每月1次,共4次。术后每3~6月复查膀胱镜1次,共进行2~6次检查。 1.3 疗效判断标准 参考有关文献,将治疗效果分为:治愈:临床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尿常规恢复正常,膀胱粘膜光滑、完整;好转:临床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术后随访中偶见血尿或尿路刺激征,膀胱粘膜正常或有轻微的病灶;无效:临床症状、体征完全、尿常规检查无改善,或尿常规检查见血尿或白细胞增加,或改善后症状又复发,膀胱镜复查可见异常黏膜,活检报告腺性膀胱炎。 2 结果 本组96例患者,均经10~18个月随访,痊愈78例(81.3%), 好转7例(7.2%) ,无效或复发行第二次电切11例 (11.5%) 。 3 讨论 腺性膀胱炎最早由Stoerck于1899年首先报道,国外统计发病率在0.11%~1.19%之间。但是随着膀胱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发现该病临床上并不少见。腺性膀胱炎发病率约占膀胱疾病的1%[1]。病因目前仍不清楚,其发病原因与膀胱尿道梗阻、尿路慢性感染、结石、异物刺激、留置导尿管等慢性刺激,以及雌激素水平下降、精神因素、变态反应、维生素缺乏、多产、多次流产、盆底肌肉松弛等妇产科因素有关。其中尿路的慢性感染被认为是其发生的主要诱因。这些刺激性因素引起膀胱上皮增生形成细胞巢,深入到固有层,称为Brurnn巢,巢中心上管化生成腺体结构,伴有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形成腺性膀胱炎[2] 。其发生与发展是一个渐变过程,并且有进一步发展为腺癌的可能。腺性膀胱炎患者临床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下腹部不适等症状,有时伴有镜下或肉眼血尿。膀胱镜下可见膀胱三角区、膀胱颈部及膀胱后壁的改变,根据病变类型可分为:(1)滤泡样水肿型:表现为片状浸润型的滤泡状水肿隆起或绒毛样增生,本组病例此型为多见;(2)乳头状瘤样型:表现为带蒂的乳头状物,黏膜充血、水肿,容易误诊为乳头状瘤;(3)慢性炎症型:表面为局部黏膜粗糙,血管纹理增多;(4)黏膜无显著改变型:黏膜大致正常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