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学-细菌-各论-04-厌氧性细菌.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医学微生物学-细菌-各论-厌氧型细菌
01、厌氧性细菌:一群专性厌氧菌,代谢过程主要通过发酵获得能量。
据其能否形成芽孢,分两大类:①厌氧芽孢梭菌属(Clostridium);②无芽孢厌氧菌;
厌氧芽孢梭菌:G+大杆菌,能形成芽胞,大多为严格厌氧菌,对热、干燥、消毒剂均有强抵抗力。临床上主要引起外源性感染,所致的疾病多有特定的临床病型,与其产生的外毒素有关;包括:破伤风梭菌、产气荚膜梭菌、肉毒梭菌、艰难梭菌等;
无芽孢厌氧菌:G-或G+的球菌或杆菌,大多为正常菌群细菌,临床上主要引起内源性感染,所致疾病多无特定病型,常为局部炎症、脓疡和组织坏死,可累及全身各部位,与其产生的内毒素有关;
02、破伤风杆菌(C.tetani)
破伤风病病原菌,大量存在于土壤、人类和其他动物肠道内,当机体受到外伤、创口被污染或使用不洁器械剪断脐带接生时,本菌可侵入局部创面引起外源性感染。
㈠生物学性状:
①形态:G+菌,细长杆状,有周鞭毛,无荚膜,芽胞正圆形,直径比菌体宽,位于菌体一端,呈鼓槌状;
②培养:严格厌氧;
菌落:血平板上菌落不规则,以薄膜状爬行生长(易迁徙扩散)、可有轻度β溶血;
疱肉培养基肉汤浑浊、肉渣微黑、有少量气体、恶臭;
③生化反应:生化反应多为阴性;不发酵糖类;不分解蛋白质;
④抵抗力:繁殖体抵抗力一般;
芽胞常抵抗力强(在75-80℃仍保持活力;100℃下1h可完全破坏;干燥土壤和尘埃中可存活数年);
㈡致病性:
①致病条件:该菌无侵袭力,仅在局部繁殖,其致病作用完全依赖于病菌所产生的毒素。
感染的重要条件是伤口的厌氧微环境:
①伤口狭窄而深,有泥土或异物污染;
②(挤压等造成)大面积组织坏死,局部缺血;
③有需氧或兼性厌氧菌混合感染;
②致病物质:①对氧敏感的破伤风溶血素;
②破伤风痉挛毒素:由质粒编码的一种神经毒素,是引起破伤风的主要致病物质,毒性仅次于肉毒毒素,对人致死量小于1g,其本质为蛋白质,不耐热,65℃加热30min即被破坏,可被肠道内的蛋白酶水解;
①结构:于菌体内为一条多肽链,释放出菌体即被细菌蛋白酶水解为轻链(A链)和重链(B链),但二者间仍由二硫键相连。
①重链:结合亚单位。起结合神经细胞(受体为脊髓前角、脑干细胞表面的神经节苷脂)和转运毒素分子作用;
②轻链:毒性部分。封闭抑制性突触介质的释放,使肌肉强直痉挛。
②作用机制:
①与神经系统的结合:重链识别运动神经元外胞浆膜上的受体并与之结合,促使毒素进入细胞内由细胞膜形成的小泡中;
②内在化作用:小泡从外周神经末梢沿神经轴突逆行到运动神经元细胞体,通过跨突触运动,传入神经末梢,进入中枢神经系统;
③膜的转位:通过重链N端的介导产生膜的转位,使轻链进入胞质溶胶;
④胞质溶胶中作用靶的改变:轻链发挥毒性作用,阻止抑制性神经介质(氨基丁酸)的释放,使肌肉活动的兴奋与抑制失调,造成麻痹性痉挛;
③所致疾病:破伤风病,潜伏期可从几天到几周(长短与原发部位距中枢神经系统的距离有关)。
典型症状包括:牙关紧闭、角弓反张、苦笑面容、四肢肌肉强直痉挛等症状,可因窒息或呼吸衰竭而死亡,在死亡案例中约一半是新生儿。
㈢免疫性:破伤风免疫属外毒素免疫,主要是抗毒素发挥作用。体内抗毒素含量达0.01-0.1U/m即有保护作用。但病后不易获牢固免疫力,原因为破伤风痉挛毒素毒性强,微量即致病,且毒素作用迅速,机体不易产生抗毒素。
㈣微生物学检测法:一般不进行涂片镜检和病菌分离培养,通过典型症状和询问病史即可作出诊断。
㈤防治原则:
防止厌氧微环境的形成;
特异性预防:以注射DPT三联疫苗或类毒素主动免疫为主;对可疑外伤患者,立即注射破伤风抗毒素;
特异性治疗包括使用抗毒素和抗生素,原则为:早期、足量,应用TAT应注意先做敏试;
03、产气荚膜梭菌(C.perfringens)
㈠生物学性状:
①形态:G+粗大杆菌,两端平齐,芽胞位于次极端,呈椭圆形,直径比菌体小,在被感染组织中和普通培养基上很少形成芽胞,无鞭毛,感染动物或人体内可形成明显荚膜;
②培养:厌氧,最适生长温度42℃,繁殖迅速(周期仅8min);
菌落:血平板:多数菌株可形成双层溶血环(内层由θ毒素引起β溶血;外层由α毒素引起α溶血);
蛋黄琼脂平板:Nagler反应(蛋黄琼脂培养基上菌落周围出现乳白色混浊圈,由α毒素(卵磷脂酶)分解蛋黄中卵磷脂所致,若在培养基中加入α毒素抗血清,则不出现混浊);
牛乳培养基:汹涌发酵(代谢活跃,分解多种常见糖类产酸产气,分解乳糖产酸使酪蛋白凝固,产生大量气体使酪蛋白冲成蜂窝状,甚至冲开试管口棉塞);
疱肉培养基:肉渣不消化呈粉红色,产大量气体;
③分型:据其4种主要毒素免疫原性不同,分5种血清型。对人致病的主要为A型产气荚膜梭菌。
㈡致病性:(产生多种致病物质,引起多种疾病)
①致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