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医学微生物学(邬国军)12生物专业-第十二章:厌氧性细菌.ppt

发布:2017-07-07约3.77千字共3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邬国军 QQ群:?279489403 医学微生物学 Medical Microbiology 基础医学院微生物学系 第十二章 厌氧性细菌 (Anaerobic bacteria) 学习重点 1.掌握常见厌氧芽胞梭菌的形态染色特点及致病性 2.掌握产气荚膜梭菌的生物学性状。 分类: 1. 据对氧的耐受力 ⑴极端厌氧菌 — 0.5%氧分压或空气中10min即死 ⑵中度厌氧菌 — 2%~8%氧分压或空气中60~90min 概述 2.根据形态、结构和染色性进行分类 ①厌氧芽胞梭菌:只有1个属,均为G+梭菌,芽胞 均大于菌体。 杆菌 杆菌 球菌 G- 球菌 G+ ②无芽胞厌氧菌 §1 梭菌属 (Clostridium) 是一群专性厌氧、能形成芽胞、G+的粗大杆菌。 它们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的土壤中,有些可寄生在动物和人体的肠道内。 破伤风梭菌 (C.tetani):破伤风 产气荚膜梭菌(C.perfringens):气性坏疽 肉毒梭菌 (C.botulinum):肉毒中毒 艰难梭菌(C.difficile):假膜性结肠炎 破伤风梭菌 产气荚膜梭菌 肉毒梭菌 生物学性状 G+,细长 G+,粗短 G+,粗短 芽胞 圆,大于菌体,位于极端 椭圆,位于次极端 椭圆,大于菌体,位于次极端 鞭毛 + - + 荚膜 - + -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结构 (一)形态与结构 破伤风梭菌 产气荚膜梭菌 肉毒梭菌 生物学性状 G+,细长 G+,粗短 G+,粗短 芽胞 圆,大于菌体,位于极端 椭圆,位于次极端 椭圆,大于菌体,位于次极端 鞭毛 + - + 荚膜 - + - (一)形态与结构 破伤风梭菌 产气荚膜梭菌 肉毒梭菌 生物学性状 G+,细长 G+,粗短 G+,粗短 芽胞 圆,大于菌体,位于极端 椭圆,位于次极端 椭圆,大于菌体,位于次极端 鞭毛 + - + 荚膜 - + - 破伤风梭菌 产气荚膜梭菌 肉毒梭菌 培养特性 严格厌氧;不分解糖类、蛋白质。 中度厌氧; 血琼脂平板:双层溶血环; 蛋黄琼脂平板:乳白色浑浊圈; 疱肉培养基:产气; 牛乳培养基:stormy fermen-tation 严格厌氧;能消化肉渣,腐败恶臭。分解糖类,产酸产气。 (二)培养特性 破伤风梭菌 产气荚膜梭菌 肉毒梭菌 培养特性 严格厌氧;不分解糖类、蛋白质。 中度厌氧; 血琼脂平板:双层溶血环; 蛋黄琼脂平板:乳白色浑浊圈; 疱肉培养基:产气; 牛乳培养基:stormy fermen-tation 严格厌氧;能消化肉渣,腐败恶臭。分解糖类,产酸产气。 (二)培养特性 θ α (二)培养特性 破伤风梭菌 产气荚膜梭菌 肉毒梭菌 培养特性 严格厌氧;不分解糖类、蛋白质。 中度厌氧; 血琼脂平板:双层溶血环; 蛋黄琼脂平板:乳白色浑浊圈; 疱肉培养基:产气; 牛乳培养基:stormy fermen-tation 严格厌氧;能消化肉渣,腐败恶臭。分解糖类,产酸产气。 (三)分类 A~G 7个型 毒素的抗原性 肉毒梭菌 A~E 5个毒素型 主要毒素(α,β,ε,ι) 产气荚膜梭菌 10余个血清型 鞭毛抗原 破伤风梭菌 型别 分类标志 菌名 常见厌氧芽胞梭菌的分类 (一)破伤风梭菌 (C.tetani)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破伤风梭菌或芽胞 伤口(厌氧微环境) 局部繁殖 tetanospasmin(neurotoxin) 脊髓前角细胞、脑干 抑制性中间神经元、Renshaw cell 阻止抑制性神经介质的释放 破伤风 肌肉收缩和痉挛 tetanolysin 伤口需形成厌氧微环境 1.伤口窄而深(如刺伤) 2.有泥土或异物污染 3.大面积创伤、烧伤,坏死组织多,局部组织缺血 4.同时有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混合感染的伤口 1.致病性 污染 破伤风梭菌或芽胞 伤口(厌氧微环境) 局部繁殖 tetanospasmin(neurotoxin) 脊髓前角细胞、脑干 抑制性中间神经元、Renshaw cell 阻止抑制性神经介质的释放 破伤风 肌肉收缩和痉挛 tetanolysin 1.质粒编码 2. 对热不稳定 3.不耐消化酶 4.毒性强 5.神经毒 1.致病性 污染 破伤风梭菌或芽胞 伤口(厌氧微环境) 局部繁殖 tetanospasmin(neurotoxin) 脊髓前角细胞、脑干 抑制性中间神经元、Renshaw cell 阻止抑制性神经介质的释放 破伤风 肌肉收缩和痉挛 tetanolysin 1.致病性 污染 2.免疫性 破伤风免疫是典型的抗毒素免疫: 微量毒素即可致病,不足以引起免疫;并且毒素迅速与神经组织牢固结合,不能有效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