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医学微生物学-细菌-各论-02-肠杆菌科.doc

发布:2018-01-24约6.62千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医学微生物学-细菌-各论-肠杆菌科 01、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细菌是一大群生物学性状相似的革兰阴性杆菌,常寄居在人和动物消化道内,多数是肠道的正常菌群,少数为致病菌,是胃肠传染病的最重要病原菌,如伤寒沙门菌、志贺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等。肠杆菌科细菌至少有30个菌属,120个以上的菌种。 ㈠肠道杆菌的共同特性: ①形态染色的一致性:中等大小、无芽孢、多数有周鞭毛、多数有菌毛、少数有荚膜或包膜,G-杆菌; ②营养培养的一般性:兼性厌氧,对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形成湿润、光滑、灰白色、中等大小菌落,在液体培养基中菌体均匀混浊生长; ③生化反应的活泼性:触酶阳性、氧化酶阴性、还原硝酸盐为亚硝酸盐; 生化反应的差异性:能分解多种糖和蛋白质产生不同代谢产物,有鉴别意义,乳糖发酵可初步鉴别肠道致病菌与非致病菌(一般致病菌不能分解乳糖); ④抗原构造的特异性:主要有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包膜抗原(大肠埃希菌的K抗原、伤寒沙门杆菌的Vi抗原)、菌毛抗原和共同抗原ECA; ①O抗原:存在于细胞壁脂多糖层,耐热,100℃不被破坏,具属、种特异性,特异性取决于脂多糖分子末端重复结构多糖链糖残基种类和排序,O抗原抗体为IgM; ②H抗原:,存在于鞭毛蛋白,不耐热,60℃加热30min可去除,特异性取决于多肽链上氨基酸排列顺序和空间结构,H抗原抗体为IgG; ③包膜抗原:位于O抗原外围多糖,60℃加热30min可去除,可阻止O抗原凝集; ⑤变异现象的普遍性:通过接合、转导、溶原性转换引起耐药性、毒力性、生化反应性变异; ①H-O变异:细菌失去鞭毛后,H抗原消失,O抗原外露,同时细菌运动随之消失的现象; ②S-R变异:人工培养多次传代、保存时间较长后,菌失去脂多糖外层O特异性侧链,菌落从光滑型(S)变成粗糙型(R),R型菌株毒力低于S型; ③耐药性变异等; ⑥抵抗力的一般性:无芽孢,对理化因素抵抗力不强,易被一般化学消毒剂杀灭,胆盐、煌绿等染料对非致病性肠道杆菌有抑制作用,借以制备选择培养基可分离致病菌; ⑦传播途径的专一性:以患者和带菌者为传染源,以食物为媒介,腹泻为共显症状; ⑧致病物质的同一性:菌毛粘附,表面抗原抗吞噬,内毒素和肠毒素为主要致病物质; ㈡具有鉴别意义的常见生化反应: 葡萄糖 乳糖 H2S 动力 大肠杆菌 + + - + 痢疾杆菌 + - - - 伤寒杆菌 + - -/+ + 副伤寒杆菌 + - +++ + 02、埃希菌属(Escherichia): 人类和动物肠道中的正常菌群,以大肠埃希氏菌(E.coli)最为重要,出生后数小时就进入肠道,并终生伴随,为肠道正常菌群。 ㈠生物学特性: ①形态:G-菌,多数有周鞭毛、菌毛(普通菌毛和性菌毛),无芽孢;肠外感染菌株常有多糖包膜(微荚膜); ②培养:兼性厌氧,对营养要求不高。 菌落:普通培养基:37℃培养24h后可形成圆形、凸起、灰白色S型菌落; 血平板:有些可形成β溶血; 液体培养基:均匀混浊生长; S-S平板:红色菌落; ③生化反应:能分解多种糖类,产酸产气(绝大多数埃希菌菌株能发酵乳糖,可与沙门菌、志贺菌等区别); IMViC试验结果为++――,可判定为典型大肠埃希菌,表明被检物已有粪便污染; ④抗原构造:复杂,包括O、H、K三种抗原,为血清学分型基础(表示大肠杆菌血清型别按O:K:H排列); ⑤抵抗力:弱; ㈡致病性(大多为条件致病菌,主要导致肠道外感染,少数血清型为病原菌,可致肠道内感染) ①致病物质: ①黏附素(adhesin):由相应col质粒编码,一些特殊的菌毛和菌体表面的蛋白质,特异性粘附定居,作用高度专一; ②K抗原:抗吞噬作用; ③外毒素: ①肠毒素:ST活性发挥迅速,LT作用较滞后。 ①不耐热肠毒素(LT):蛋白质,65℃,30min失活。 A亚单位:毒素活性部位;B亚单位:识别亚单位,受体是GM1神经节苷脂。 作用机理: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使细胞内cAMP↑,导致肠黏膜细胞内水、电解质等过度分泌,肠腔积液而致腹泻; ②耐热肠毒素(ST):分子质量较小的蛋白质,100℃,20min不被破坏,分STa、STb两型。 作用机理:激活鸟苷酸环化酶,使细胞内cGMP↑,导致肠黏膜细胞过度分泌而致腹泻; ②志贺毒素(Stx):由EHEC(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分泌,由溶原性噬菌体介导,分Ⅰ和Ⅱ型。 A亚单位:裂解60S核糖体亚单位的28S rRNA,阻止其与氨酰tRNA结合,灭活核糖体使蛋白质合成终止; B亚单位:与宿主细胞上受体特异糖脂(Gb3,肠绒毛及肾上皮细胞)结合; 其中,VT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