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沁园春·长沙》精编导学案(附答案).doc

发布:2017-06-08约4.3千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 编写者:王珏 校对者:王珏 审核人:王珏 编号:11001 学习目标:在反复朗读基础上背诵全诗,朗读时注意情感和节奏。掌握生字词,借助联想和想象理解诗中景色(意境),分析景物描写的方法,并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其抒发的情感,深入理解借景抒情写法。 一课前学案 1.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句式长短不齐,也称长短句。词最初是配音乐的,称为“曲词”或“曲子词”,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如“沁园春”是词牌,长沙是标题。 词按字数多少分小令(58字以内),如《 如梦令 》、中调(59至90字),如《 》、长调(91字以上),《沁园春·长沙》按字数属于 。 词的每一段落又叫 或 ,词按段多少划分单调(共一段)、双调(共两段)、三调(共三段)、四调等,《沁园春·长沙》按段数属于 。 2.给下列字注音并释义。 沁( ) 舸( ) 怅( ) 遒( ) 遏( ) 3.解释词语: 峥嵘: 寥廓: 风华正茂: 4.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切分有错误的一项是( ) A.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B.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C.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D.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5.有感情朗读这首词,边读边想一想毛泽东的诗词整体上具有怎样的风格?每一句应该用怎样情感基调。并试读几篇寻找一下感觉。 《沁园春·长沙》整首词景物形象生动,情感热烈奔放,词风遒劲有力充满豪气。朗诵中要自始至终把握住刚劲豪放这个总的基调,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朗诵时语调应庄重平稳,树立起诗人毛主席卓然而立的高大形象。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朗诵时“看”字后面要有一个较长的停顿,以显示其总领关系。“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语速稍慢,语调舒缓,“遍”字要上扬、拖长,“染”字也要拉长。“漫江碧透”以下逐渐加快加强,语势上扬,以增强动感,显示活力。“万类”后稍顿,然后放慢速度,“霜天”作为状语不能和“万类”连读,最后三字“竟自由”要读得高亢有力。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朗诵这三个分句的语速是慢——快——慢,声调是由低到高,顶峰在“谁”字上,“沉浮”读得凝重有力。 开头两句“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朗诵时语气要舒展平和,语速稍缓。下面七句,朗诵时在“恰”后面停一下,下面四句要读得情感充沛、干脆有力、意气风发、连贯流畅;后面三句更加有力,速度比前四句还要加快,到“粪土”之后再放慢。整个这一层要一气贯通,铿锵有力,激昂奔放,同时要注意不可把“粪土”和“当年”先组合读,因为“当年万户侯”是一个整体。 最后三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借回忆游泳的情况来表现同学们的精神和力量,以设问句结尾,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这一问题的巧妙回答,要读得亲切热情又坚强有力。起句应轻而慢,第二句加快上扬,到“水”字又放慢拖长,最后一句,总体要读得慢、高、强,尤其是“遏”字要通过音高、音强、音长和停顿等技巧来突出强调。最后,所有的力量和气势都集中于“飞舟”上。末句要读得震撼人心,令人荡气回肠,以突出革命青年激流勇进、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比如读上阕“看万山红遍……鱼翔浅底”景物描写的句子应以乐观、昂扬向上情感,读“万类霜天竞自由”;读下阕“恰同学少年……粪土当年万户侯”应以激昂慷慨、兴奋 情感基调。 二.课中学案 1.找出这首词的上、下阕中显示思路的关键动词,分析上下阕有什么内在联系? [答案]“立、看、怅、问、忆、记”这些动词起贯穿全词线索的作用。它们的内在联系是:通过立、看等动词写出江山的壮丽和万类的自由自在,这些是明写;诗人触景生情,通过怅、问等暗写出国内反动派的飞扬跋扈,广大人民的灾难深重。“谁主沉浮”一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由此回忆起曾在一起并肩战斗的战友,激起革命者的历史责任感。 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壮丽的湘江深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下阕回忆往昔峥嵘岁月,重在抒情,表现出早期革命战士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含蓄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主宰国家命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