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参滴丸联合依那普利治疗老年冠心病心力衰竭疗效观察.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丹参滴丸联合依那普利治疗老年冠心病心力衰竭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复方丹参滴丸联合依那普利治疗老年冠心病心力衰竭的临床可行性及疗效。方法选择2004年1月―2006年10月符合我国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标准的来院就诊病人30例,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2周分别两次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排血量(CO)、E/A比值、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6 min步行耐量试验(6MWT)及24 h动态血压检测。结果
30例病人经用复方丹参滴丸联合依那普利治疗后临床表现、心功能及运动耐量实验均有明显改善,治疗前后参数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丹参滴丸联合依那普利在治疗老年冠心病心力衰竭中能显著改善左室功能,提高了病人生活质量,而且口服药量较小,不良反应轻微,尤其适合老年病人应用。
关键词:丹参滴丸;依那普利;冠心病;心力衰竭
中图分类号:R541.4 R28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349(2007)04―0290―0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4年1月―2006年10月30例符合我国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标准[1]的来院就诊病人30例。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63岁~78岁(66.2岁±3.8岁);病程(3.4±0.7)年;伴高血压病病史10例。
1.2 心功能判断标准按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Ⅱ级病人18例,即日常活动出现心力衰竭症状(心悸、呼吸困难、乏力等),Ⅲ级病人12例,其低于日常活动即出现力心力衰竭症状。
1.3方法所有病例均经硝酸酯类、利尿剂、地高辛治疗两周,但仍在休息或最小运动时出现阵发性心悸、呼吸困难、乏力等。经心脏彩超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0%,心排血量(CO)≤4 L/min。在继续应用硝酸酯类、利尿剂、地高辛的基础上,每日三餐前1 h含服10粒复方丹参滴丸,每日早餐和晚餐后各口服1次依那普利片剂5 mg,若2周后治疗效果欠佳,且血压偏低者,硝酸酯类减量,依那普利加至10 mg,每日2次,平均疗程13周。以临床症状缓解作为维持量的标准,丹参滴丸可减至每日2次,每次10粒。
1.4 检测指标在治疗前和疗程最后一周,采用自身对照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2.5 MHz于左心室长轴切面二维图测量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DS)。用SIMPSON法测定心排血量(CO)、LVEF。在心尖四腔图上取二尖瓣血流频谱,测E峰速度(PEV)、A峰速度(PAV)和E/A比值,其E/A比值正常为>1。
1.5 24 h动态血压监测 日间隔30 min测1次,夜间隔每60min测1次,全天有效监测不少于40次,并计算24 h总心跳次数、最快/最慢心率。
1.6 6 min步行耐量试验(6MWT)[2]在院内特定测定出一段长达30.5 m的直线距离,两端备置标志,病人在其间往返走动,步履缓急由病人根据自己的体能决定,监护人员每2 min报时1次,并记录病人可能发生的心悸、呼吸困难、疲乏、胸痛等不适,如病人体力难支可暂休息或中止试验,6 min后试验结束,监护人员统计病人步行距离进行结果评估:1级少于300.0 m,2级(300.0~374.9)m,3级(375.0~449.5)m,4级超过450.0m。级别越低心功能愈差。
1.7 统计学处理数据用均数±标准差
表示,采用配对资料的t检验。
2 结 果
2.1 动态血压监测(见表1)
3 讨 论
心力衰竭时可发生一系列神经内分泌反应,包括交感神经系统(SNS)兴奋及心脏局部的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系(RAAS)的激活并由此引起一系列内分泌激素的释放。特别是老年病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心肌细胞的胶原纤维不断增加,心肌僵硬度增加,加之与年龄有关的心肌细胞内淀粉样物质的蓄积限制了心肌张力,使左室舒张早期充盈速度减慢,影响其舒张功能甚至收缩功能。在心力衰竭发生时,由于肾素-血管紧张素和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性升高,儿茶酚胺对心肌的直接损伤,氧自由基的大量释放加速了心力衰竭的进程,使心脏功能进一步恶化导致顽固和/或难治性心力衰竭的发生,丹参酮ⅡA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正是通过抑制RAAS的活性延缓了心力衰竭发生过程。丹参滴丸中的脂溶性丹参酮ⅡA能抑制体内RAAS代谢,调整和改善心脏局部儿茶酚胺和氧自由基代谢[3]。依那普利具有高度选择性地作用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靶受体,二种药均可使心脏组织内和血浆中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的含量逐渐恢复到原有水平,使末梢血管扩张,减轻心脏前、后负荷,降低心肌能量消耗,显著延长心室运动的时间。病人用药后超声心功能的复查左室舒张末期和收缩末期容积缩小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