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文言特殊句式及短文翻译.ppt

发布:2018-01-16约7.13千字共5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文言文特殊句式及翻译 一、倒装句 二、判断句 三、被动句 四、省略句 1、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 (一)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二)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前置;(介词的宾语提前。) (三)宾语提前加“之”“是”提宾; 辨别下列哪些句子属于宾语前置? (1)何有哉? (2)秦人不暇自哀 (3)甚矣,汝之不惠 (4)童子何知? (5)客之美我者 (6)何以伐为? 4.下面的句子用法不相同的是( ) A、不然,籍何以至此? B、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C、奚以知其然也? D、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 ? 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 ? 。 (一)中心语+定语+者 ①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想找一个可以出使秦国向秦国回复的人,也没有找到) ②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三)中心语+之+定语(形容词)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四)中心语+定语(数量词)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例: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纪》) 分析: “具告以事” ,即“以事具告” ,“以事”介宾短语做“告”的状语。 例: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寡人之于国也》 3、还有一种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分析:“生乎吾前”中的“乎”就是介词“于”;“乎吾前”应该移到“生”的前面做状语。 4、主谓倒置    文言文中,为了加强语气,强调谓语,常常把谓语提到主语的前面,这种改变语序的做法叫做主谓倒装。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   甚矣,汝之不惠。   美哉,我少年中国。   不仁哉!梁惠王也 。 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晏子治东阿》 称心快意,几家能彀《与妻书》 1.省略主语。有承前省、蒙后省,自述或对话中也常常省略。 例如: 永州之野产异蛇,( )黑质而白章,( )触草木,( )尽死。(柳宗元《捕蛇者说》) 沛公谓张良曰:“……(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司马迁《鸿门宴》) (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手自笔录,( )计日以还。……录毕,( )走送之,不敢稍逾约。(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 )问:“( )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 )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左传·曹判论战》) 2.省略谓语。与现代汉语比较,文言中谓语的省略较多见。 例如: 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 )而竭。(同上)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3.省略宾语。有动词宾语的省略。 例如: 尉剑挺,广起,夺( )而杀尉。(司马迁《陈涉世家》) 每字为一印,火烧( )令( )坚。(沈括《活板》)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 )斗卮酒。(司马迁《鸿门宴》) 有介词宾语的省略。例如: 竖子不足与( )谋。(同上) 此人一一为( )具言所闻。(陶渊明《桃花源记》) 4.省略介词。文言中介词“于”也常常省略。 例如: 今以钟磬置( )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苏轼《石钟山记》) 激昂( )大义,蹈死不顾(张博《五人墓碑记》) 1.下列各组句子中不属于被动句的一项是 A.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B.欲与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C.不者,若属且皆为所虏 D.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其他三项活用情况不同的一项是 A.项伯杀人,臣活之 B.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C.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D.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 找出下面一段话中的特殊句式,并翻译。 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喟然曰:“莫乐于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披衽而避,琴坏于墙。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故撞。”公曰:“寡人也。”师旷曰:“哑!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请除之。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 参考译文 晋平公和群臣一起喝酒。喝得痛快了,于是感概地说:“没有谁比做君主更快乐的了,只有他的话没人敢于违背。”师旷在前面陪坐,拿,起琴撞了过去。平公拉开衣襟躲避,琴在墙上撞坏了。平公说:“太师撞谁?”师旷说: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