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文言文课内外关联阅读题+精练精讲.pdf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文言文课内外关联阅读题精练精讲
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
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
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夫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口」以不赂而胜之
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国破亡之故事,是乂在
国下矣。选(自苏洵《国论》,有删改)
材料二:
尝读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
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
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
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11不知天下之势也。韩、
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
韩、魏也。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
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挨秦。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
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
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选(
自苏辙《国论》,有删改)
材料三:
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自谋。国
之有奸,犹鸟兽之有鹫猛,昆虫之有毒螫也。区处条理,
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吾考
之世变,知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
此,不可不察也。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
杰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也。故先王分
大卜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
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
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始皇初欲逐客,
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故骐名城杀豪
杰—秦之乱虽成于二,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使不失
职,秦之亡不至若是其速也。选(自苏轼《六国论》,有删
改)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
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既A并B天C下D则E以F客G为H无I用J故K琪
L名M城N杀0豪P杰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
确的一项是()
A.“家二《史记》记载诸侯王的传记「六国家”,
即六国诸侯王的传记。
B.“山东”,始于战国时期的地理区域名,当时秦人称
峰山、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C.“速”文中指迅速,与苏洵的《六国论》中“始速
祸焉”的“速”意思相同。
D.“是”指这样,与《答司马谏议书》中“是而不见
可悔故也”的“是”意思不同。
12.卜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止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开宗明义,起笔即提出了“六国破灭弊在赂
秦”的论点,先用双重否定,既而又自为设问,从而使这
一论断更加严谨周密°
B.材料二结尾对六国的贪利忘义、不顾大局终取灭亡
提出尖锐批评,并表示了痛惜之情,对强大秦国发动侵略
战争表示了愤怒指责。
C.苏轼认为六国之君对老百姓的暴虐程度不比秦始皇、
秦二轻,然而当时百姓无一人造反,是因为百姓中的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