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文言文阅读客观题(词义推断与文化常识题、概括分析文意)【基础深耕】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精讲精练.pptx
;;;;技法点拨一:词义推断与文化常识题;;1.利用字形推断法推断加点词的词义。;4.利用语境推断法推断加点词的词义。;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齐助楚攻秦,取曲沃。其后秦欲伐齐,齐、楚之交善,惠王患之,谓张仪曰:“吾欲伐齐,齐、楚方欢,子为寡人虑之,奈何?”张仪曰:“王其为臣约车并币,臣请试之。”张仪南见楚王,曰:“今齐王之罪其于敝邑之王甚厚,敝邑欲伐之,而大国与之欢。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于之地,方六百里。若此,则是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于之地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楚王大说,宣言之于朝廷曰:“不穀得商于之田,方六百里。”群臣闻见者毕贺,陈轸后见,独不贺。楚王曰:“不穀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陈轸对曰:“臣见商于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王曰:“何也?”对曰:“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国?且先绝齐,后责地,必受欺于张仪。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楚王不听,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楚王使人绝齐。张仪反,秦使人使齐,齐、秦之交阴合。楚因使一将军受地于秦。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使者反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兴师伐秦。陈轸曰:“伐秦,非计也。王不如因而赂之一名都,与之伐齐,是我亡于秦而取偿于齐也。”楚王不听,遂举兵伐秦。秦与齐合,楚兵大败于杜陵。故楚之土壤士民非削弱,仅以救亡者,计失于陈轸,过听于张仪。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约车意思是约定派车,“约”与《鸿门宴》“与诸将约”的“约”字含义相同。
B.宣言指特意宣扬某种言论,使人周知,与后来用作文告的“宣言”含义不同。
C.孤国指孤立的国家,“孤”与《赤壁赋》“泣孤舟之嫠妇”的“孤”字含义相同。
D.阴合意思是暗中联合,“阴”与《岳阳楼记》“朝晖夕阴”的“阴”字含义不同。;2.下列??文中加点的词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敝邑欲伐之”与“因人之力而敝之”(《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敝”字含义相同。
B.“寡人自以为智矣”与“秋以为期”(《氓》)中的“以为”含义不同。
C.“广从六里”与“约从离衡”(《过秦论》)中的“从”字含义相同。
D.“故楚之土壤士民非削弱”中的“土壤”,和现代汉语中的“土壤”含义不同。;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王不听”与“听臣微志”(《陈情表》)中的“听”字含义相同。
B.“吾事善矣”与“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中的“善”字含义不同。
C.“子其弭口无言”与“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其”字含义相同。
D.“与之伐齐”与“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中的“与”字含义不同。;[参考译文]
齐国帮助楚国进攻秦国,攻占了秦国的曲沃。此后秦国想讨伐齐国,可是齐、楚两国互相友好,秦惠王为此感到忧虑,对张仪说:“我想讨伐齐国,但是齐、楚两国正交好,你替我想一下,该怎么办?”张仪说:“请大王为我准备车和礼物,我试着去游说楚王。”张仪去南方见楚王,说:“现在齐王的罪恶,对于我国君王来说是很严重的,我国想讨伐齐国,而贵国与齐国交好。大王如果能封闭关口,与齐国绝交,我就请求秦王献上方圆六百里的商于的土地。这样,贵国在北方削弱了齐国,在西方对秦国有恩惠,并且私下有得到商于的土地这个好处,那么用这一个计策而三种好处都能得到。”楚王非常高兴,就在朝廷上宣布说:“我将得到商于方圆六百里的土地。”听到这个消息的众多臣子都向他道贺,陈轸最后来朝见,只有他不道贺。楚王说:“我没有动用一个士兵,没有伤害一个百姓,却得到商于方圆六百里的土地,我自认为这是明智的事情!众多士大夫都向我道贺,只有你不道贺,为什么呢?”陈轸回答说:“依我看商于的土地不能得到,但是祸患必定到来。”楚王说:“为什么呢?”陈轸回答说:“秦国之所以重视大王,是因为大王有齐国这个盟国。如今土地还没得到,却先和齐国绝交,这样我们楚国就会陷于孤立,秦国又怎么会看重一个孤立的国家呢?况且我们先和齐国绝交,再向秦国索要土地,就必定遭受张仪的欺骗。这样一来,西面惹出秦国的祸患,北面和齐国断绝邦交,那么秦、齐两国的军队必定到来。”楚王不听陈轸的劝告,说:“我的事已经办好了!希望你闭口不要再说了,就等着我的好事吧。”楚王派人去宣布与齐国绝交。张仪返回秦国后,秦国派人出使齐国,齐、秦两国的盟约暗中缔结。楚国随即派一名将军去秦国接受土地。张仪知道楚国已与齐国绝交,就出来见楚国使者说:“从某地到某地,方圆六里。”楚国使者回国报告楚王,楚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