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贸易逆差的研究.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韩贸易逆差的研究
[摘 要]自1992年建交以来,中韩两国贸易迅速发展,双边经贸领域不断拓展。中国多年来持续保持韩国第一大出口市场目的地国、第一大进口国、第一大贸易顺差国和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韩国也已成为中国贸易伙伴中双边贸易规模超过千亿美元的国家,两国贸易交流密切。但是,伴随着双边贸易额的快速增长,双边贸易不平衡问题也日益突出。从1992年建交到2012年短短的20年间,中国对韩贸易逆差竟然增长了238倍,年均增长33%,高于同期双边贸易年均29%的增长速度。因此,韩国对中国不断扩大的贸易逆差值得我们对两国贸易不平衡问题进行深刻的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中韩;贸易;逆差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3)06-0031-04
一、 中韩贸易逆差现状
1992年中韩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随后,两国的经贸合作发展迅速,贸易总额逐年攀升。2010年,双边贸易总额突破2,000亿美元,中国已成为韩国第一大出口市场目的地国、第一大进口国、第一大贸易顺差国、最大的投资对象国和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同时韩国也是中国继美国、欧盟、日本、东盟、中国香港之后的第六大贸易伙伴。在中韩贸易额持续增长的同时,中韩贸易逆差也在迅速扩大。2004年突破1,000亿美元,达1,314.9亿美元,2006年又突破2,004亿美元,达到2,184.5亿美元。至2012年,中韩累计差额已超过5,000亿美元。韩国已成为中国对外贸易逆差最多的国家。
中韩两国贸易的发展,是一个从无到有的快速发展过程,取得这样大的成就是中韩两国共同努力的结果。随着中韩两国双边贸易越来越大,贸易关系日趋紧密,其间暴露出的逆差问题也越来越多,因此有必要发现问题,分析成因,以便有的地地在此基础上采取应对策略。中韩贸易不平衡的几个特点:
(1)贸易逆差的增长速度高出两国贸易额的增长速度。自1992年两国开始官方贸易以来,中韩之间的贸易额从50.3亿美元增长到2012年2,151亿美元,年均增长29%;贸易逆差则从1992年的2.2亿美元增至2012年的535亿美元,年均增长达到33%。很明显,中国对韩贸易逆差的增长速度高出同期双边贸易额的增长速度。
(2)中国逆差总额巨大。中韩贸易逆差一直保持着快速的增长态势,各年的贸易逆差额不断攀高,2012年中国对韩国贸易逆差为2,151亿美元,中韩累计差额已超过5,000亿美元。韩国已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逆差来源国,中国对韩国的大量贸易逆差不利于中国对外贸易的良性发展,意味着中国要动用更多的外汇储备才能实现彼此间的贸易平衡,也影响了中国外汇储备的战略。
(3)贸易逆差持续时间长。自1992年双边贸易首次出现逆差后连续21年出现逆差,除少数年份逆差较上一年减少外,大部分年份都呈不断上涨态势。
二、中韩贸易逆差的分析
中国的低价值链产品在规模有限的韩国市场占有有限份额,而韩国的高价值链产品在规模巨大的中国市场占有可观份额,结果是两国贸易产品价值链上的巨大差异并未通过贸易量来平衡,中国对韩国的贸易逆差随双边贸易额的快速增长而迅速增加。我国对韩贸易持续逆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双方贸易结构的原因,又有国家政策性因素。
1. 中韩两国产业结构不同,决定了两国间贸易结构的差异性
长期以来,由于中韩在产业发展水平和区域产业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存在较大的差距,中韩双边贸易主要呈现显著的互补性特征。从整体上看,韩国对中国出口主要是电子元器件、光学和医疗器件、汽车零件以及成熟的机电产品、钢铁产品等,这些多为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的产业类型,既可以充分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又可以充分发挥韩国企业的技术优势,而机电、钢铁和造船业是韩国传统的优势制造业,一直以来都是对华出口的主要组成部分。可以说,中韩贸易结构主要表现出垂直互补的关系,产业间贸易占据主导。中国对韩出口主要是农产品(包括水产品)、轻纺等轻工业产品以及一些工业品制成品,其中,农产品和轻纺产品多为要素禀赋较为密集、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产业,产品附加值低且技术含量不高;这些产品技术含量较低,较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易受到冲击,出口产品数量虽多,但总金额不大,一旦商品的相对价格提高,就很容易被替代。这种互补性的双边贸易结构和分工模式是与两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这种建立在比较优势基础上的贸易结构本身就存在不平衡的因素,逐渐拉大了我国对韩国的贸易逆差。
2. 韩国对华投资带动大量原材料、零部件和机器设备的进口
近些年来韩国企业的对华直接投资一直在快速增加。2011年,韩国对华投资额48.8亿美元,远远大于中国同期对韩国投资的6.5亿美元。随着三星、现代、LG、大宇等大型韩国企业进入中国,大量为其提供配套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