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全等三角形课程教学设计.doc

发布:2018-06-05约6.22千字共1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教学设计 案例名称: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2.2 全等三角形》 授课教师:朱丽红 ? 1.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节课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教育家波利亚曾说过:“学习任何新知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注重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探索过程。本教学设计尝试实现由自主、自发到自学的飞跃。 2. 教学背景分析 学习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全等三角形》选自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二章第二节。一方面,“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对应元素的确定”在三角形全章内容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研究的图形对象由一个三角形过渡到两个三角形,同时由图形的形状、大小等研究方向转移到图形的位置关系。对“对应”含义的教学把握直接影响全等三角形判定条件的教学,更会影响到从一般三角形向特殊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过渡。另一方面,本节的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不仅为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提供了重要途径,结合图形还隐含了全等变换的重要思想,为后续添加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灵活解决问题,提供了许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向。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性质及简单应用。 学习情况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初步的图形学习经验,越来越多的学生对图形的学习兴趣日渐浓厚。通过本章前三节的学习,学生明确了几何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图形语言、文字语言以及符号语言,并经历了三者之间的相互转化。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并自发得到性质并不困难。 另一方面学生以前很少接触两个三角形的位置关系,如何在图形中理解“对应”二字的含义需要在图形变换中识别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 于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探究全等三角形对应元素的确定方法。 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 教师通过展示实物挂帘创设问题情境,学生参与操作说理,得到全等形的概念;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完全重合”探索发现大小相等,形状相同并介绍全等于符号的由来;教师启发学生通过类比迁移得到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并发现性质;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三种全等变换辅助学生观察图形,探究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的确定方法;教师通过教具辅助学生归纳对应元素的确定方法。 技术设备 实物挂帘、多媒体课件和全等三角形纸片。 前期教学状况、问题、对策等研究说明 前期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七年级已学的图形研究方法遗忘的比较严重,部分学生对图形的概念及性质的理解存在忽视前提条件的现象,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学习图形的概念和性质时,先经历形成过程的发现,再分析条件和结论,最后结合图形语言,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课上出现了这样的问题,不能回避,停下来帮助一个学生解决问题的同时也解决了一部分同学的问题,使不同的学生得到收获。 此外,由学生动手操作体验全等三角形能够“完全重合”的活动环节改为更为抽象的平面图形变换的想象的思维活动。最初动手操作活动的设计在实施过程中发现尽管学生的参与热情比较高,但是学生的思维认知已经很容易理解“全等”的含义。这种热热闹闹的活动反而成了“花架子”,因此,根据学生认知冲突和思维挑战设计有效的学生活动才会有课堂效率。抽象的思维活动本身就是数学课特有的学生活动,任何时候也不能怀疑。 3. 本课教学目标设计 ( 1 )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从生活实际中了解“全等形”的普遍存在意义,通过类比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并掌握表示方法; ( 2 )通过使学生经历在平移、旋转、翻折的图形变换中识别全等三角形的对应点、对应边和对应角的过程,探索并发现全等三角形对应元素的确定方法;通过练习使学生熟悉全等三角形的基本图形,理解并应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 3 )通过观察、猜想、实践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态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在相互启发中体验合作交流的成就。 4. 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 教学内容】 全等形的概念 【教学进程】 1. 形成全等形的概念 教师通过在黑板前展示实物挂帘,向学生提出问题: 请同学们观察挂帘是由哪几种平面图形组成的? 学生不难回答由三种图形组成,分别是猫头形、花朵形和心形。 教师追问:如何操作可以验证只有这几种图形呢? 教师看着学生们饶有兴趣地积极思考,邀请一位同学到前面展示其验证方法,并组织其他同学参与思考与评价。 在展示的学生通过将同种图形重合起来的操作简述了验证过程并得到同学们的广泛认同后,教师给予肯定,并指出像这样能够完全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同时进行留白板书: (能够完全的两个 ______ 图形叫做全等 ______ 形)。 今天我们共同走进全等形的世界。接着教师板书课题的一部分( 13.4 全等 _____ 形)。 2.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