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冀人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流动的水》教案附教学反思.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19-2020年冀人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流动的水》教案附教学反思
【教学目的】
1.过程与方法:
(1)学会用多种感官认识水、并能在观察中发现水的性质。
(2)能用语言、文字描述观察流动水与静水的区别。
(3)认识水有力量。
2.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水的好处与危害。
(2)做个小水轮,从中认识水有力量。
(3)了解水的表面张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过程中,能够细心观察,尊重事实,尊重别人的意见。
(2)喜欢研究与水有关的事情,愿意与同学交流看法。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
2.学生准备:
纸巾(或手纸)、硬币、白纸、水杯、调料袋、塑料瓶盖。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生命离不开水,那么为什么生命离不开水呢?这普普通通的水究竟有什么神奇的地方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揭开它的奥秘吧!
2.揭题。
(二)自主学习:
1.观察水,描述水。
(1)请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和桌面上的仪器或身边的可利用的物体,观察一杯水,你对这杯水有什么新的发现。我们比一比,哪一组发现的水的奥秘多,把你们的发现用文字或图画记录下来,也可以用你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
(2)学生分组活动。
(3)教师鼓励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研究:
杯中的水是什么样的?当水被溅出、洒出有什么现象?水滴在别的物体上,会发生什么现象?当越来越多的小水滴聚成大水滴时,水形成的圈发生了什么现象?几滴水从空气中落下时,呈现什么形状?……学生活动时,教师不能做旁观者,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积极参与到学生们的研究活动中去,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4)学生分组汇报交流。要求学生从多角度描述水是什么样的物体。
(5)教师肯定学生的发现,可将重点词语板书,并强调我们是用多种感官和多种方法认识水的性质。
2.辨认水。
(1)师出示六杯液体,请学生找出哪一杯是水。教师介绍辨认方法:“一看、二闻、三尝”。不认识的物体不能随便尝,以防中毒。
注意点:
① 鉴别六种液体,需要的仪器、“药品”比较多,为了避免浪费,全班可分几个大组。
②一定要让每组学生汇报自己的方法,让学生在比较中找出最简捷、科学的方法。
(2)分组活动。
(3)汇报、交流。
3.认识水的力量。
4.认识毛细现象。
(1)师演示实验:窄纸巾的下部插入带色的水中,先猜猜会发生什么现象?再试试结果怎样?
(2)学生分组实验。
(3)汇报交流。
(4)生活中还看到过哪些水往上爬的现象?
(5)师生共同小结:科学上把不沿着缝隙往上爬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
5.认识水的表面张力。
刚才实验我们发现水往高处爬的奇妙现象,其实水还有更神奇的地方,不信,大家试试。
(1)师演示实验:
往硬币上滴水,大家共同数一数,直到水溢出时,一共可以滴多少滴水?再从多个角度去观察水面,你能发现什么?
(2)学生分组实验。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水溢出硬币前,水的表面呈什么形状。
(3)汇报交流。
(4)师生讨论。得出“水的表面张力”的概念。理解“张力”的意思。
(5)书上P39下方的图中的实验。
(6)学生共同研究这些问题。
(三)课后作业:
找找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与水有关的?它对人们的生活有益,还是有害?
教学后记:
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学会用多种感官认识水、并能在观察中发现水的性质。能用语言、文字描述观察流动水与静水的区别。认识水有力量。了解水的好处与危害。做个小水轮,从中认识水有力量。了解水的表面张力。在探究过程中,能够细心观察,尊重事实,尊重别人的意见。喜欢研究与水有关的事情,愿意与同学交流看法。
附送:
2019-2020年冀人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浮与沉》教案附教学反思
【教学目的】
探究目标:有选择的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制定可行的研究计划,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问题。
情感目标:能意识到把大家的意见综合在一起往往是最好的结果。
科学知识:知道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能说出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
【教学重难点】
学生独立设计实验,科学、实事求是的描述实验想象。
用不同的方法改变物体的沉浮,并归纳方法。
【教学准备】
1学生自选材料(教师准备):土豆、橡皮泥、塑料小瓶、小刀、线、胶带、气球、橡筋、小勺、食盐等。
2水槽,实验记录单每组一套。
3、探究提示(幻灯片)
4、课件:潜水艇在海中的沉浮运动及其原理
5、自治教具:小潜水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简单评价学生上节课的表现。
橡皮泥实验。
演示:两块橡皮泥(一空一实)放入水中,问学生:你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
生提问而后猜测。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浮与沉的问题(板书课题)
主题探究
⑴出示探究问题(幻灯片出示)。
1、原来浮在水面上的物体,用什么方法让它沉下去?
2、原来沉在水底的物体,用什么办法让它浮起来?
研究提示:
1、每
显示全部